第04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示范区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理解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新华社北京10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强烈、更加丰富多样。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工作布局时,适时提出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重大课题。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相关工作不断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同时,一些群众还是觉得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够“解渴”,特别是难以接触到较高品质的优质文化资源,这也反映出当前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优质文化资源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

    在理解这一要求和推动实施中,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

    第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和“软件”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引导优质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基层一线下沉,向农村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推动各级各类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总分馆制建设。健全城乡文化交流常态化工作机制,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城乡流动文化服务。

    第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推动“群众点单”和“政府买单”更好对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促进优质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和群众日常生活,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开展“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实行集中高效的配送与运营,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稳妥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不断增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活力。

    第三,强化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赋能。运用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资源,打通各层级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打造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群,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广电等数字化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云体验,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云端”“指尖”直接对接多样化、精准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第四,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加大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扶持引导力度,积极提供艺术指导、场地、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便利,鼓励各级各类文化单位与城乡基层“结对子、种文化”,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培育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精干高效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充分发挥“群星奖”等示范作用,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增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功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示范区新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湖滨新闻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关注
   第08版:综合·小记者
习近平向埃塞俄比亚新任总统塔耶致贺电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从税收数据透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亮点
如何理解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吴邦国同志遗体14日火化
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文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大粮仓”黑龙江进入秋收时间
第36届马鞍山李白诗歌节开幕
以军打死约50名真主党成员 以媒报美考虑在以部署“萨德”反导系统
新闻速览
三门峡高新区绿色健康科技产业园项目工程规划许可批前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