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法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崤函文旅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熊孩子”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能否要求退款?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日常生活中,很多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未成年人为了体验电子游戏带来的快感,在未得到父母的允许下,偷偷进行游戏充值。对于此类情况,家长可以要求游戏公司退款吗?

    案情简介

    13岁的小晴于2023年春节期间使用同学的身份证号注册了某游戏账号,私自使用其父母的手机玩游戏,并不间断地为游戏账号充值共计5342元。小晴父母发现这一行为后,与游戏公司协商退款未果,于2024年5月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审理

    审理过程中,小晴父母认为,小晴尚属未成年人,其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游戏公司在接受充值时未尽到审核义务,因此要求游戏公司全额退还充值款。游戏公司则认为,小晴虽属未成年人,但其父母对其充值行为未能尽到监管职责,存在过失,且小晴充值行为跨度近1年,充值款项已经消费,因此拒绝退款。

    法院经审理认为,小晴使用同学身份证号注册、登录游戏账号,并使用其父母微信进行游戏充值,游戏公司在前述环节未能进行有效的身份核验,未能准确识别使用网络游戏服务的用户年龄、身份,进而未能及时对该账户采取限制管理措施,应当认定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具有过错。同时,小晴父母作为监护人未能履行监护责任,未能妥善保管自己的电子设备及银行卡密码,也应当对小晴游戏充值的民事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鉴于此,承办法官根据双方当事人过错,向双方释法说理,最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游戏公司返还小晴父母3186元,即充值款项的60%。

    以案释法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本案中,13岁的小晴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行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且不是纯获利益的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监护人可以要求平台返还相应的款项,但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并不因此免除。

    目前,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网络消费行为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作为家长,需要尽到监管责任,防止孩子擅用账户进行非理性的消费。同时,游戏公司应严格遵守行业规范要求,不断完善玩家身份识别机制、防沉迷机制和充值限制机制。              (市普法办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崤函文旅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经济·综合
   第07版:文化
   第08版:特刊
以检察改革加快推进法律监督现代化
“熊孩子”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能否要求退款?
严打涉环境资源类违法犯罪
送法进军营 检护从军梦
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以“三强化”点亮“五星” 助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
司法拘留显威力 强力震慑促执行
护“未”前行 法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