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时事·广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义马新闻·卢氏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上接第一版)

    “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2019年9月17日,河南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千秋治河”展厅。

    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着一幅黄河改道图——决溢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水之所至,“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

    “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是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难度最大、水害严重的河流之一,素来“多淤、多决、多徙”。千百年来,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祈盼。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的苦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深知黄河治理之难,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保障黄河安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黄河沿线考察,谋划着黄河长治久安的宏伟蓝图。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河南,正好位于黄河的“豆腐腰”部位,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了解黄河防汛和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为了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事前要求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座谈会前一天,总书记走进黄河博物馆,前往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临河广场,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治黄的历史,实地察看黄河的生态保护和堤防建设情况。

    在临河广场观景平台,眺望黄河,天高水阔,林草丰茂。抚今追昔,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黄河水害隐患还像一把利剑悬在头上,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的巨大成就,也为黄河的治理敲响警钟,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强调“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要求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

    “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就都走到了,我心里也踏实了。”2021年10月,在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码头,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

    察看河道水情,详细询问径流量、输沙量……当听到黄河秋汛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点头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随后,在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连续实施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了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展了河道整治和滩区安全建设。龙羊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发挥作用。河道萎缩态势初步遏制,黄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实施调水调沙,是破解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和洪水风险相伴难题的一个关键举措。

    今年是实施黄河调水调沙第23年。据监测,通过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得到全线冲刷,河床有明显下降,行洪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

    进入数字时代,黄河流域各地加快了数字水利发展,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等现代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支撑了水旱灾害防御等科学决策,守护着黄河安澜。

    “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黄河上中游7省区是发展不充分的地区,同东部地区及长江流域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面对黄河沿线发展之弊,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

    发展水平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长久以来,黄河流域的发展一直面临着矛盾纠葛。诸多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究竟怎么干?习近平总书记行遍沿黄九省区,一路调研思索。

    “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要“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区域中心城市等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革除弊病,良好生态为高质量发展筑基——

    盐,贯穿了山西运城发展的主线。4600多年的食盐开采,撑起了黄河边上一座人文商业重镇。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进程逐步加速,运城开始生产化工产品。污染加重、过度开采等弊病随之而来。

    “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说。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盐运之城”拥抱新的发展契机。2020年9月,运城市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老旧工业厂房被改造成了市民休闲好去处,盐湖生态修复如火如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

    运城的转型发展,呼应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希冀:“黄河流域各省区都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南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85家、绿色工业园区13个;甘肃围绕黄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绿色,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愈加鲜明的底色。

    苦练内功,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从古至今,河套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障着当地农业繁荣不息。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仔细端详7级灌排体系。

    当地负责同志介绍说,现在,多泥沙状态下自流测水的难题,他们已经研发解决了,“下一步还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看到灌渠建设,我很感慨,一个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再一个是几千年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的创造,非常可贵。”习近平总书记由衷感叹。

    今天,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灌区完全依赖人工传递记录水情信息的时代一去不返,实现了水情联合、实时、精确监测调度。

    又何止是河套!青海塔拉滩,绵延的光伏板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山东渤海之滨,多项自动化技术助力码头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上中下游,内陆沿海,科技创新赋能黄河沿线高质量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激励着沿黄省区不断向新笃行。

    优化机制,政策法规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黄河,水量不及长江的十分之一。千百年来,她滋润千里沃野,却也面临缺水难题。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在得知自治区与同处黄河流域的四川阿坝签订跨省区水权交易时,他饶有兴致,鼓励积极探索、规范推进。

    2023年11月,宁夏以1800万元的价格,购得四川省3年1500万立方米的黄河用水权,支援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生产。

    如今,首批500万立方米黄河水已经输送到宁夏。这一举措对全国省际层面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示范意义和参考价值。

    机制到位,“远水”也能解“近渴”;政策优化,沿黄发展有依托。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深入推进考古等工作。保护好红色文化资源,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摸清黄河文化遗产底数、加强文化阐释研究、实施一批保护性项目,沿黄地区着力推进黄河文化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内涵,以厚重的黄河文化涵养文化自信。

    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印发,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类重点功能区,构建起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空间骨架。

    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更有磅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

    焦裕禄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红旗渠精神……滔滔黄河,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赓续发展注入不竭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在刚刚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在沿黄各省区人民中激发磅礴的奋进力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沿黄各省区人民砥砺奋进、久久为功,黄河两岸必将铺展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义马新闻·卢氏新闻
   第04版:时事·广告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专题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民声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深学党纪严自律 崤函风清万象新
新闻速览
沈阳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关于三门峡市三甘线道路封闭公告
关于对三门峡天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进行结案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