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尹庄镇位于该市东南城乡接合部,全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26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住人口7.5万人。今年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三门峡市委关于“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要求,围绕“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条主线,紧扣全镇“123456”发展规划,巧借“三老”优势,狠抓“三个坚持”,探索“三条路径”,持续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质效,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尹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因地制宜 巧借“三老优势”
一是老天爷的偏爱。陇海铁路从该镇腹地穿过,把全镇划分为“城”“乡”两部分,镇区又呈C字形环抱灵宝市主城区,辖区内有城有乡、三产并举,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老祖宗的智慧。辖区内最为著名的就是尹喜文化。据说,尹喜任函谷关关令时,曾在尹庄居住,村旁的小溪就叫尹溪,尹庄镇文化IP“尹喜故里,活力尹庄”便由此而来。尹喜著有《文始真经》,被称为老子大弟子,同时也是《道德经》的传世之人。除尹喜文化外,尹庄镇流传至今并被大力弘扬的还有杨公古寨文化、灵卢古道文化等,老祖宗们留下的丰富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老百姓的实干。灵宝市居豫陕晋三省交界处,尹庄镇是城郊大镇,四通八达、多方来客,民风淳朴、包容度高,辖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群众奋起反击日军侵略的英勇事例,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英烈,也锻造了百姓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甘于奉献的精神和品质,这是尹庄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众基础。
健全机制 狠抓“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高位谋划,明晰发展定位。尹庄镇从发展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以打造城郊经济圈为核心,以产业文化赋能为引擎,全域规划6条乡村振兴发展线路,高标准规划打造尹喜庄园、沟域经济示范园、城市休闲产业园、工厂主题康养园、休闲渔业公园、科技创新示范园6张名片,实现一村一链条、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围绕全镇规划的6条组团式乡村振兴发展线路,加快“山田宅林水文产人”全要素乡村资源整合步伐,每条线路上挑选2至3个基础条件好、优势最明显的村率先垂范、引领发展,如在尹喜庄园打造过程中,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35座、流转老宅院15座;整合灵宝市作家协会、灵宝市书画家协会等16家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成立灵宝市乡情协会俱乐部;整合各行业部门资源,因村制宜整合布局发展特色美食、中医康养、研学旅行、特色水果种植、农耕体验等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发展动能,不断叫响“姥家唐窑”“共享寺洼”“菌香前店”“康养浊峪”“醉美南滩”等28个乡村IP,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是坚持运营前置,激活内生动力。将运营理念贯穿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前期主打“招商式运营”,以经营主体的需求为运营目标,政府负责配套设施提标改造、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和历史民俗文化挖掘植入,发动调动辖区内外一切力量和资源,精准招引优质经营主体。目前,尹喜庄园项目已吸引到懒收拾餐饮公司、桃林集农业发展公司、山西嘉朗文化、原野时光自然营地公司等10个经营主体入驻并相继运营;中期主打“服务式运营”,聚焦打造乡村CBD这一目标,特聘灵宝抖音公会秘书长、山西嘉朗文化负责人分别担任唐窑村、寺洼村乡村CEO,指导经营主体做好品牌运作、市场营销等经营环节工作,积聚乡村人气名气;后期主打“陪伴式运营”,探索建立“一社一企+N部”的镇级集体经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镇村、国有企业、经营主体三者之间开展常态化沟通协作,大家相互出点子、找资源、对接平台,帮助乡村进一步完善配套、丰富业态,推动网络流量转化为客流量、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三是坚持服务倒逼,推进持续发展。配套设施层面,按照“上级资金争取一点儿、融资渠道筹措一点儿、镇级财政拿出一点儿、经营主体投资一点儿”的思路,累计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对尹喜庄园、沟域经济示范园线路设施进行全域改造提升;文化植入层面,融入尹喜文化、驿站文化,建设尹喜文化园、长青书院、书香里、乡村古韵馆和文始剧场,正在打造盐商驿站村落,规划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园、西周文化遗址研学基地;服务保障层面,建立“一企一人、一企一策”工作机制,班子成员齐上阵,从项目洽谈到合同签订、投资建设、建成运营,实行全程服务,以优渥的生态、优质的配套、优秀的服务,持续推进经济主体和乡村建设质量效益双提升。
创新实干 探索“三条路径”
一是探索成立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按照“政府主导、集体所有、合作经营、市场运作、民主管理”的原则,以城带乡、以镇带村,探索实行党支部引领“一社一企+N部”的镇级集体经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把村民组织起来、把资源集聚起来,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全面激活村庄发展内生动力。目前,已成功召开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总社成立大会暨首届股东代表大会,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26人和股东代表45人,蹚出了一条镇村联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二是探索建设镇级产权交易中心。按照“统一交易制度、统一交易流程、统一交易平台、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监督管理”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创新建设尹庄镇镇级产权交易中心,逐步推动农村产权交易“五化标准”(资源资产组织化、资源资产价值化、产权产品标准化、产权产品交易及金融服务标准化、违约处置标准化),有效破解村集体资产交易不透明、流转质效低的问题,把资产推向市场、把红利留给农民,让农村“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为全面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探索“文化三叠加、发展三融合、村庄三联盟”城郊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三叠加。坚持“文化+美食”,叫响“姥家唐窑”品牌,以“姥家唐窑,老家味道”为主题,大力发展餐饮和旅游产业;坚持“文化+产业”,共建“共享寺洼”,寺洼村弘扬宣传尹喜文化,建设集康养、中医药养生、家文化传承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于一体的研学基地;坚持“文化+农耕”,打造“桃源留村”,深耕农耕文化,发挥特色水果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三融合。城乡融合,深挖各村土特产资源,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聚力培育每村都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产村融合,整合唐窑村、寺洼村、留村村乡村空间环境,加速推进餐饮、研学、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村中有产,产中有村”。产业融合,以“农”字当头,接“二”连“三”,进行资本、技术和资源的跨界整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村庄活起来、产业兴起来、农民畗起来。村庄三联盟。地理位置上串点成线,唐窑村、寺洼村、留村村分别位于尹喜庄园乡村振兴示范带的上、中、下游,区位相连、串点成线,联盟互动、抱团发展。发展定位上互补互促,唐窑村定位为美食村落,寺洼村定位为艺术村落,留村村定位为农耕村落,形成示范带上村村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村村不一样、村村有看头的发展景象。发展劲头上比学赶超,以示范带打造为村提供发展机遇,以各村务实重干为示范带建设增光添彩,村与村之间比发展成效,比集体增收,比群众增富,互学互鉴、争当典范,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干事创业氛围。
在今后发展中,尹庄镇将进一步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紧紧依托城郊优势,深挖乡村文化、丰富乡村内涵、发展乡村产业、叫响乡村品牌,打造乡村旅游新型综合体和城郊融合、产业融合、产村融合的新样板,完成乡村建设的“版本升级”,实现乡村发展的“美丽蜕变”,实现村中有产业、集体有收入、组织有力量的乡村振兴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