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相间的村头民舍,青砖石板铺就的老街,河塘鱼巷的水乡……在上海金山区举行的新时代百村风采美术作品展上,100余幅画作让公众领略到乡村景致的优美、感受乡村发展的脉动。乡村与艺术的珠联璧合,总能带给人们惊喜。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传承、教育扶助是铸魂,发展乡村文艺、开展艺术联建同样能发挥铸魂作用。
以艺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首先需要做好传承创新的文章。“乡绘,更是相会”,广州美术学院与山西晋中市许村的村民共同创作乡村壁画,不仅让古村落散发出艺术气息,也影响带动当地乡村“修旧如旧”、保留保护传统风貌。实践表明,坚持守正创新,将乡村民俗文化、建筑艺术、人文精神等,与现代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恰当结合,有助于不断推动乡村文明和谐、美丽宜居。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外部的支持格外重要。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阜平县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44名孩子,用希腊语献唱奥林匹克会歌。他们的成长,离不开邓小岚女士10多年的付出,离不开特岗教师、志愿者的倾力支持。进一步下移重心、下沉资源,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动“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乡村文艺、乡村美育才能得到更大发展。
文化艺术不仅赋能乡村文化建设,还可以助力农民增收。山西阳城县横河村的水墨宁园艺术创作写生基地里,预约写生的订单充足,写生产业助力300余户村民稳定增收,实现了“笔墨生金富山乡”。把艺术的舞台放到乡村,让文艺的资源创造价值,探索文旅融合、农艺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就能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乡村艺术,不仅有意思,还有意义。前不久,历时1个月的第二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在北京闭幕,来自河南光山县的原创儿童戏剧《灯火》《少年司马光》,作为“新时代种子计划”授权作品,一经展演便受到观众追捧。激活乡村的艺术创造潜能,发挥好美育作用,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新时代乡村文化还将绽放更瑰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