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明崤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文化合作社 激活文化“新力量”
本报记者 宋杰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华创社区老年艺术团部分成员正在进行管乐练习 本报记者 宋杰 摄
孩子们在灵宝市尹庄镇唐窑村耕读文化分社内读书、下棋 陈红梅 摄

    一座城市的文明,不仅要看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更要看其乡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治理水平,看村民(居民)的满意程度和幸福指数。

    近年来,三门峡市以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激活基层文化力量,将群众的“需求清单”加速转化为“满意清单”,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充盈、更真切。

    打造社区文化“粮仓”

    “管乐吹奏取决于唇、舌、呼吸、手指的协同动作……”9月9日下午,在湖滨区前进街道华创社区文化合作社,来自该社区艺术团的30余位老人在教室跟老师学习管乐吹奏技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老人们认真揣摩练习,悠扬动听的曲调不时在整个楼层回响。

    “特别高兴加入这个团体,让我的退休生活既充实又有意义!”华创小区55岁的居民杨栓妮说,自从到华创社区艺术团上课之后,她就迷恋上了这里,短短1个月时间,不仅学会了吹电吹管,还参加了模特培训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艺术团现开设合唱、模特、电吹管、管乐、葫芦丝等课程,目前已经吸纳了辖区100余位老人加入其中。”该艺术团负责人孙悦介绍,现在面向老年人开设的各类课程实行“零门槛、零基础”免费学习,报名者不受自身先天条件等限制,都可以跟着专业老师学习。作为华创小区的文艺“达人”,在孙悦的影响带动下,她身边很多学艺术的朋友都加入了艺术团,做免费的代课老师。

    华创社区党支部书记姚伟伟告诉记者,该社区为打造一支老年人喜爱的艺术团,发动群众力量,吸纳辖区内的“达人”“能人”担任授课老师,充实艺术团“师资库”,老师免费上课、老人免费学习,不出社区便能享受高质量的老年文化生活。“今后,社区将继续以辖区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开设更多老年人感兴趣、愿意学的课程,将老人的‘需求清单’加速转化为‘满意清单’,切实增强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姚伟伟表示。

    这仅仅是湖滨区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的一个缩影。

    目前,湖滨区共整合各种文艺团队41个,成立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98家,发布视频1110条,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累计50余场,服务群众近万人。今年以来,该区已组织辖区优秀文化合作社开展“龙腾2024 燃动更好湖滨”四季村晚专场演出一次,涌现出《映山红》(涧河街道文化合作社选送)、《欢天喜地过大年》(崖底街道文化合作社选送)、《庆丰收》(会兴街道文化合作社选送)等一大批原创优秀节目。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依托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寻找文化能人、创作编排优秀作品、挖掘乡创产品,组织开展歌舞、曲艺、器乐演奏等形式多样的展演比赛,展现乡村(社区)文化新风,展示乡村(社区)文创成果。”湖滨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张强表示。

    深耕乡村文化“厚土”

    9月2日,大地流彩·2024全国和美乡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动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圆满落幕。其中,由我市陕州区西张村镇“乡村大舞台”推选的鼓舞代表队脱颖而出,斩获全国和美乡村“村舞”交流展示活动二等奖。

    西张村镇鼓舞代表队舞蹈编排精妙,在保留乡村文化淳朴韵味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创意元素。比赛中,身着喜庆中国红的队员们,充满了活力与自信,他们时而扇子回转,时而鼓点起伏,在扇、鼓切换自如间,“鼓”动了乡村文明新风尚,“舞”出了陕塬儿女新风采,让现场观众目不暇接、掌声不断。

    西张村镇鼓舞代表队也仅是陕州区乡村文化合作社众多文艺团队的优秀代表之一。

    “截至目前,我区共发展文艺团体300余支,发展会员1万余人,已实现乡村文化合作社全覆盖。今年以来,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3000余场次,服务群众22万余人次。”陕州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刘红涛介绍,其中大型活动10余场次,小型活动1000余场次,群众性活动2500余场次,内容包括广场舞展演、戏曲展演、合唱、独唱、各类非遗实用技能培训、送戏下乡、电影放映、文艺联欢会、民俗表演、秧歌锣鼓唢呐、棋牌比赛等。

    另外,陕州区还利用陕州澄泥砚、陕州剪纸、陕州锣鼓书、捶草印花、木版年画、陕州梆子、杨高戏等传统非遗项目结合乡村文化合作社,开展非遗技能培训300余场次。其中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利用乡村文化合作社举办“传统技艺传习课堂”活动,每年组织学生3000余人次学习澄泥砚文化,体验澄泥砚制作;陕州秀云民间艺术馆作为省级示范传习所,一直以来坚持免费开放,提供捶草印花技艺、剪纸、刺绣、布艺等手工体验活动,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州锣鼓书省级传承人秦仙绸利用传习所定期开展锣鼓书技艺教学,累计培训600余人次;陕州梆子和杨高戏利用陕州区部分乡村文化合作社,开展戏曲专场活动200余场次,向广大群众展示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陕州区通过不断拓展文化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以‘文化合作社’为抓手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刘红涛对记者说。

    激活基层文化“力量”

    看绘本、识作物、乐采摘……近日,在灵宝市尹庄镇唐窑村,参加该村耕读文化分社灵芝坡耕读书院少年君子游学营的孩子们,深度体验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风貌和农耕文化。

    近年来,灵宝市尹庄镇唐窑村文化合作社深入挖掘该村非遗文化、美食文化、产业文化等资源,在合作总社下成立了金石文化分社、美食文化分社、摄影文化分社、耕读文化分社等4个分社,先后接待各地青少年研学游团队70余批2800余人次,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像尹庄镇唐窑村这样的文化合作社在当地还有很多。豫灵镇利用地处豫晋陕黄河金三角独特的地理位置,融合三省民间文化,成立了黄河金三角豫灵文化合作社,邀请三省文化志愿者、乒乓球协会、书法协会、模特表演队、广场舞表演队常年进行文化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文化走亲、跨域交流等形式,不断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函谷关镇东寨村文化合作社,挖掘厚重的黄河文化,以九曲黄河观景台为核心打造旅游景点,木栈道、游乐场、采摘园等吸引游客观光旅游,并先后举办了“黄河之恋”大型文艺演出、广场舞大赛、沿黄乡村示范带送戏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成为市民深度体验黄河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据灵宝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王文虹介绍,灵宝市现已成立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183个,发布线上视频作品1390个,每年举办文化活动400余场。“我们将继续新建有特色、有亮点的文化合作社,积极引导文化合作社结合当地特色、镇情村情以及群众需求,开展文艺演出、阅读推广、非遗传承、旅游推介、展览展示等针对农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王文虹说,要继续组织合作社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培养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以才艺展演、交流学习等形式,与其他优秀文化合作社进行服务共享,激活基层文化“力量”。

    据了解,如今,全市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已达918个,注册社员3000余人,已发布作品4500多个。“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百姓和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对于加强乡村(社区)文化发展,助力乡村(社区)文化振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三门峡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送文化”到“种文化”,我市逐步形成了“政府扶持、合作社搭台、群众演出、文化惠民”的互促发展新局面。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乡村(社区)文化合作社建设力度,探索形成以文化合作社为依托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繁荣活跃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和产业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明崤函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8版:城建·交通
打造文化合作社 激活文化“新力量”
我市文明养犬“不掉链”
礼让行人 彰显文明
留下文明足迹 旅游更加美好
浓墨重彩绘新景 移风易俗润民心
灵宝市举行专题集中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