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强和毛静静夫妻俩的一天通常是从清晨5点开始,一个下烟田,一个留烤房。“天气变化无常,必须加快采烤进度,才能使这‘黄金叶’变成真金白银……”身板敦实的王海强笑着说。
王海强今年43岁,是渑池县果园乡西村村民。2022年,王海强在该县陈村乡柳雍村流转土地100多亩,他和妻子毛静静在此“安家落户”,一心经营烟叶种植,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烟“夫妻档”。
为加快烤房周转,实现烤房利用率最大化,做到“炕不等烟,烟不等炕”,王海强实行10座烤房不同时间段关火停烤方法。“像今天采收的烟叶,在1、2号烤房出炕后,这些烟叶随即进炕,以此类推,实现了烤房一天不歇,成熟烟叶烘烤也不耽搁。”王海强说。
在鲜烟分类区,三个工人按照“偏生、偏熟”的分类挑拣、分区放置,两名工人把分类的烟叶放在烟夹子器具上,轻轻一按,编成一杆烟要不了1分钟。烟叶采收、鲜烟分类、编杆装炕……工人们都有各自的“工位”,烟叶采烤环节流程规范化、作业标准化。
“哪个工序怎么做,啥标准,我按烟站培训的技术‘原封不动’教给工人们,技术落实到位,抓好细节,才能保障种烟效益。”王海强说。
王海强介绍,采烤季节一般雇工13至15人,把工人分为烟叶采收、运输、鲜烟分类、编杆装炕、分拣5个小组,对每组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让他们熟悉掌握生产标准和要求,每一个“工位”都是生产链上的责任人。
“其实,我哪能想出这点子,都是烟叶技术员教给我的方法。”王海强略带羞涩地说,“俺和媳妇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媳妇抓好田间采收,我招呼着烤房这一摊,俺俩共同管理烟叶仓储。”
“以前,用工‘一窝蜂’,一块忙采收,一块编杆装炕,出现了‘烟等炕,炕等烟’问题。去年采烤忙到10月底,影响了收入,今年,实行一头抓田间采收,一头抓鲜烟分类和编杆装炕,两头同时进行,采烤进度明显快了,预计9月底采烤结束。”王海强乐呵呵地说,“今年人员有分工,工作有标准,出炉的烟叶‘满炕黄’,青杂烟很少见了。”
交谈中,王海强道出了烟叶采烤环节增收的心得:第一,树立减损就是增效意识,要把烟草公司指导的“采、运、编、烤、存”五大关键环节技术标准落实好;第二,做好防灾减灾,节令不等人,要加快采烤进度,保证成熟烟叶进炕烘烤,防止异常天气导致烟叶遭受损失;第三,用工管理要科学,采收、运输、编杆、装炕样样都很关键,环环相扣,一环出错,都会影响收益。
“嘀嘀……”谈话间,又一车从田间采回的鲜烟叶被运进了烤烟点。 (席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