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20元一袋,5人成团!”“黏玉米10元8个,还差一人!”“团购螺蛳粉下单秒发!”近年来,因便利实惠,拼团、团购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然而,一些看似划算的低价拼团,却因缺乏监管等,存在诸多问题。
据了解,拼团通常采取预售制,由团长发布商品信息后,消费者下单,凑齐一定人数后成团,再由团长制作或向上线卖家下单发货。然而,近年来,各地媒体都曾报道,网络拼团出现商家所售商品与宣称的“高品质”商品相差甚远的情况,还出现虚假发货或团长卷款跑路等情况。当消费者准备维权时,才发现商家缺乏合法资质,无法取得联系,一些平台还发布“免责声明”,令维权之路遥遥无期。
笔者认为,小众的售卖方式不应脱离大众的市场规则,对于网络拼单模式下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市场监管部门更应当加强监管,确保网络团购平台具备合法资质。同时,团购平台也应明确自身责任,对入驻商家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核,确保商家诚信经营,并对交易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不给无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希望相关部门和平台共同加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消费者也应擦亮双眼,在网上购物时谨慎选择购物平台,切莫贪图小便宜,从而掉入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