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市豫灵镇杨家村,因东汉杨震三鳣书堂而闻名于世,自杨震而形成的弘农杨氏成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对各代影响较大。
杨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后裔,来源于姬姓。杨姓出自西周宣王之子尚父。据《古今姓氏辩证》记载:“杨,周宣王少子尚父也,封为杨侯……司马侯对平公所谓霍、杨、韩、魏皆姬姓是也。”
弘农杨氏原籍山西杨氏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世称“杨肸”。春秋时期,晋顷公十二年,发生了“六卿之难”,杨姓人几乎被满门抄斩,幸存者仅700余人。为了避难,这些人被迫渡过黄河,迁徙到阌乡(今灵宝市西部)至华阴一带,在秦岭山脉中分散隐居。
历经数百年的休养生息,弘农杨氏由弱到强。到东汉时期的杨震一族,开创了弘农杨氏的辉煌时代。弘农杨氏成为这一时期的名门望族,在众多杨氏谱系中是最显赫的一脉。至此,杨震被尊为弘农杨氏的开基始祖,而他的居住地——三鳣书堂所在地豫灵镇杨家村,当之无愧地成为弘农杨氏的发迹地和祖籍地。
东汉以后,特别是隋朝文帝、炀帝时期,杨氏成为“国姓”,开创了最辉煌的仕途历史,家族的显赫和荣耀达到了顶峰。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震第十四世孙杨坚受禅于周静帝,筑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一带)为国都,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灭亡后两百多年的战乱,又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杨姓因此成为当时最尊贵的“国姓”。
进入唐代,弘农杨氏虽然失去了“国姓”的光环,但依旧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名门望族。杨氏后裔中的杨恭仁、杨执柔、杨师道、杨炎、杨再思、杨绾、杨弘武、杨嗣复等数十人先后入阁拜相。唐玄宗天宝年间,随着一代佳人杨贵妃的逐渐受宠,弘农杨氏更是满门权贵,势倾天下。
北宋初年,山西代县的弘农杨氏后裔杨业及他的子孙为抗击辽的入侵,保卫北部边疆而流血牺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而在史料基础上,后人根据杨家将的故事而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和戏曲剧目广泛流传至今,成为弘扬忠义报国的典型代表作品。
明清时期,弘农杨氏大部分开始南迁,部分迁至福建、广东等南方沿海地区,有些人又漂洋过海迁至东南亚地区,欧美等地也有杨氏后人分布定居。虽然他们的居住地变了,地位变了,但依然保留着弘农杨氏顽强开拓、清廉自守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