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近年,三门峡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积极打造文化地标,这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三门峡文化资源丰富,源远流长,是文化大市。我们如何在取得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从文化大市走向文化强市,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为之继续努力。
环境的优越性 和文化的多样性
三门峡位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由二级阶地(黄土高原)向三级阶地(华北平原)的过渡区,地理位置处于我国秦岭——淮河分界线上。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山、原、塬、梁、岭、滩、涧、丘陵、盆地共存。陕灵盆地是河南省三大盆地之一。丰富的地貌特征,使得这里植被多样,品类繁多。其又处于崤函古道上,有陆路和黄河古漕运通道,自古以来就是长安和洛阳两京的通道。文化上处于我国东西部和南北部文化的交接处:中西部陕州、灵宝呈现秦文化和晋文化特点,东部渑池、义马呈现河洛文化特点,南部卢氏呈现长江流域文化特点,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这里依山傍水,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定居农耕文化的适宜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优越的环境养育了丰厚的三门峡遗产文化。就文化载体而言,除了有丰富的非遗文化之外,三门峡的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类:1.以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铸鼎原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文化和文明起源文化。2.以崤函古道和黄河漕运为代表的交通文化。3.以地坑院、澄泥砚为代表的黄土文化。4.以虢国墓地和虢国上阳城为代表的虢国文化。5.以宝轮寺、空相寺、鸿庆寺和《道德经》为代表的宗教文化。6.以函谷关、雁翎关为代表的关隘文化。7.以万里黄河第一坝和中流砥柱为代表的黄河文化。8.以刘少奇旧居、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9.以小秦岭、崤山、沿黄生态廊道为主的生态文化。10.以老子、杨震、姚崇、上官婉儿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
文化建设成就卓然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三门峡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财富。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依托这些资源,接力跟进,创新发展,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不断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三门峡的文化建设一步一个台阶,走在了河南省前列:以纪念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为契机,我市建成的仰韶文化博物馆和庙底沟博物馆,占全省三个以仰韶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的三分之二;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通过验收开放、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虢国墓地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也使我市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入选“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整个丝绸之路33个申遗项目中唯一一条道路遗址;虢国墓地的第二次重大发现和考古发掘、虢国上阳城遗址的发掘和保护、虢国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使历史上关于豫、晋、陕5个虢国的记载在这里有了实体性证据;陕州区庙上村地坑院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使地坑院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也为在非保护区开发建设地坑院旅游景点提供了价值参考;沿黄生态廊道的建成通车,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条亲近母亲河、观光沿黄美景的旅游廊道,也使每一个体验者增强了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三门峡对市区宝轮寺、灵宝函谷关、义马鸿庆寺、陕州安国寺、空相寺和卢氏城隍庙等建筑进行了有效修复保护和开发利用;仰韶村遗址的第四次考古发掘、庙底沟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西坡遗址的8次考古发掘和近几年北阳平遗址的连续发掘、人马寨——窑头遗址的发现和考古调查等,不仅为三门峡厚重的史前文化提供了依据,也为国家“考古中国”和“文明探源工程”寻找证据提供了重要资料。
目前,三门峡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1996年以前的2处增加到现在的12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分别达到了64处、89处、555处,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文物普查,也必将为进一步摸清三门峡文化家底提供基础保证。
打造文化标识
建设文化强市
2021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化是一座城市至关重要的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名片,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代言人”。三门峡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既有史前的,又有历史时期的;既有遗址类的,也有墓葬类的;既有文化类的,也有自然类的;既有分片零散的,又有相对集中的。因此,建设文化强市就要根据这些资源的实际,分门别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创新建设。
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对仰韶文化博物馆和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按照渑池已经确定的“七个一工程”(仰韶文化博物馆深化提升项目、仰韶遗址核心保护区保护展示项目、安特生和袁复礼旧居改造项目、仰韶文化国际研学基地、仰韶文化村提升改造项目、仰韶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仰韶文化节),提升质量,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可补齐短板,增加庙底沟文化的考古元素;庙底沟博物馆可强化地标形象标识,扩大对外宣传;铸鼎原遗址群,在做好继续考古发掘和考古研究的同时,尽快立项建设西坡遗址博物馆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是在管理用好虢国博物馆、建好虢国墓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同时,争取博物馆二期工程立项建设。三是对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要增设展示内容和服务功能,比如建设杜甫纪念馆、模拟杜甫《石壕吏》中描写的场景,丰富展示内容等;加强对崤函文化的研究和阐释,使崤函文化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达成共识。四是丰富三门峡大坝景区内容,建好中流砥柱博物馆,建设古栈道景点等。五是丰富和提升沿黄生态廊道旅游观光和服务功能。六是义马市可尽快钻探调查新安故城遗址的功能布局,为建设遗址公园打好基础,同时加强鸿庆寺的文物保护和开发建设,注意开发利用煤炭文化资源;卢氏可做好山水文化、旧石器文化、古村落文化以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地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宣传。七是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完善三门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督查监管制度。
文化标识是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三门峡有众多独有的文化形象,我们应该认真筛选,并从中选出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正面性、通俗性、形象性、时代性、可操作性的文化形象来打造三门峡独特的文化地理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