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8月19日,《农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从“串珠成链”到“聚链成群”——河南三门峡市高质量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对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特色、发展模式、发展前景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现予全文转发。
南依伏牛山腹地,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千古雄关函谷关矗立境内,崤函之塞、“五山四岭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及良好的生态环境,让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天然中药材自成体系,品种多、资源广,有形容称此地“一步三药”。
前段时间,走进这座“天然药库”,渑池的丹参基地里是满目的绿叶和其间点缀的朵朵紫色小花,卢氏的连翘也随风摇摆碧绿的枝条……由东到西,从“串珠成链”到“聚链成群”,三门峡高质量绘就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图景,也如同种植基地的景象一样独特动人。
立足禀赋 助推“百草生长”
连翘、丹参、柴胡、黄精、苍术、杜仲、黄芩……这些耳熟能详的中药材,是三门峡市目前主要种植的品种。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局特色农业发展中心主任赵宏辉介绍,目前该市中药材资源有1225种,进入商品流通领域300余种,中药材资源总储量超过13万吨。另外,作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三门峡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百万亩,药材产量12.39万吨。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三门峡市积极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新路径,将其作为特色产业之一,纳入“产业强市”建设,合理利用资源、调优种植结构、搞好加工营销、创造品牌效益,将其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种植发展,不断做大做强,一座座现代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
近年来,有着高质量发展之势的三门峡中药材产业成绩亮眼:全市中药材储量、产量居全省第一;连翘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丹参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省第二;卢氏、渑池、陕州、灵宝4个县(市、区)入围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强县;“卢氏连翘”“灵宝杜仲”“渑池丹参”“渑池柴胡”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连翘、杜仲、黄精、大枣等23种中药材入选《河南省道地药材目录》,3个生产基地入选第一批河南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名单。
源头把控 维护道地品质
药材变“药财”,致富有“良方”。近年来,三门峡市多措并举,抓好结构优化调整,选育药材优良品种,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提升种植技术,不断创新产业模式,中药材产业逐渐成为该市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
日前,在渑池县陈村乡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雨后的田间地头马齿苋生长旺盛,村民陈璞正忙着将其收获后晾晒烘干;而在张村镇的1000多亩丹参种植基地,路东育苗、路西开花,村民张海军喜笑颜开:“去年丹参收获不小,卖了个好价格。今年要种丹参的时候,买苗的人可多了,苗都抢没了,差点都买不着。”
良种造就中药材优质开端。三门峡市从源头把控,选育道地药材新品种,串起优质中药材之“珠”。该市通过加强科研部门协作,联合药材生产企业、种植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等,在多年生产实践基础上,成功选育出“伏牛山苍术1号”“鑫浩牛至1号”“卢氏连翘3号”等10个道地药材新品种,并通过河南省中药材品种鉴定专业委员会鉴定,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高产优质多抗中药材品种短缺问题。
近年来,三门峡市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按照适度集中的原则,突出发展以连翘、丹参、杜仲、柴胡为主的优质道地药材品种,统筹发展黄芩、黄精、板蓝根等适销对路的药材品种,初步形成了卢氏县以连翘、丹参、黄精、苍术等为重点,渑池县以丹参、柴胡、板蓝根等为重点,灵宝市以杜仲、丹参、地黄等为重点的药材种植格局。先后建立5个万亩连翘仿生态种植基地、40个千亩连翘仿生态种植基地、3个万亩丹参生产基地、1个万亩柴胡生产基地。(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