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2022年农历正月十三,孙志峰冒着严寒,驱车二三十个小时,到大连一家大樱桃龙头企业谈合作、学技术。回到村里后,他更是马不停蹄组织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将所学所得毫无保留传授给大家。
近些年,一心要把樱桃产业发展壮大的孙志峰意识到,露地樱桃市场已经饱和,且生长环境难以控制,不仅受天气因素制约,还可能遭受虫害和病菌侵袭,影响种植户收益。2019年,赵吾村争取上级资金开始建设樱桃大棚。在孙志峰的设想中,大棚建好后不仅能满足樱桃种植需求,还能吸引在外打工的中青年人回村。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给了孙志峰一个下马威。
大棚建好后,赵吾村准备将大棚对外出租。可当时在整个灵宝市都没有这样的运营体系,没有经验,效益未知,村民们都不敢尝试,大棚迟迟租不出去。
老百姓不认可,党员干部带头干!孙志峰先试先行,成了赵吾村乃至川口乡第一个租下大棚的人。那是多么煎熬的一段时间啊!仅养护管理苗木就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这期间几乎没有收益,只有投入。为此,孙志峰在大棚里套种过蔬菜,也种过草莓。村民紧盯着产业项目要收益,如果干不好,不仅会赔钱,群众的积极性肯定也会受到影响,无论对上还是对下,孙志峰都顶着巨大的压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他种植的8座樱桃大棚开始挂果;2024年,他的大棚樱桃喜获丰收,收益可观。孙志峰栽种樱桃的技艺也在不断精进,被评为三门峡市高级乡村实用人才。
如今,在孙志峰的带动和鼓励下,赵吾村已累计发展大樱桃种植1300余亩、建成樱桃大棚51座,成功引进早大果、红灯、布鲁克斯、美早、晓文一号、萨美托、俄八、太平洋红、蜜露、火箭、弗雷斯科等多个品种,优质大樱桃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规模连片种植户达到361户,带动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覆盖所有脱贫户稳定脱贫,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成为川口乡灞底河十里樱桃长廊核心产区。
为将大樱桃产业做优做强,带动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增长,赵吾村因地制宜、因产施策,打出了一套大樱桃产业发展的组合拳。2020年8月成立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凤凰山大樱桃专业合作社,与大连大樱桃产地的龙头企业贵耀樱桃合作社合作,依托新农主体带动模式,为全体大樱桃种植户提供农资供应、统购统销和专业技术指导服务,保障大樱桃的产量和品质。
“头雁”有能力、干部有动力、群众有合力、产业显活力,集体经济“多点开花”,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赵吾村真正实现了从“后进贫困村”到“先进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一心为民 他视乡邻为亲人
把村民的事当成家事,待群众如亲人,孙志峰始终一心为民,一心为公。
一身布衣,两脚泥巴,身板壮实,粗喉大嗓,这是乡亲们对他的印象。
他每天满村跑,脸晒得黝黑;每周巡视一遍灞底河赵吾段,因为他是河长,从来亲力亲为。他特别重人情,村里的红白事,只要知道了必须到场,从不计较远近。有时白天工作时间冲突了,忙完工作无论如何也要赶去,问问老人,看看孩子,夕阳下,晚霞里,那是他笑容最灿烂的一刻……
他训起人来快人快语,记性又好,一抖落一串儿,当众叫你地缝难钻。但他面对村民,又是那么心细体贴,诲人不倦。俗语说,“话说三遍如凉水”,但同样的大道理,孙志峰每次都能讲得像刚出锅一样新鲜滚烫。他的话洋溢着泥土气,衣食住行随口道来,一直讲到人的心坎里。
殡葬改革制度刚推行时,工作特别难做。村干部陈保国对村里一户人家咋也说不通,离开时已是晚上10点了。孙志峰继续去做工作,不到两个小时,工作就做通了。村干部蒋波说:“他这个人就是这样,干起事来不舍昼夜,非要做成!”
2019年,灵宝市城乡“打违治乱”专项整治行动如火如荼,赵吾村里违规建的车库、厨房、淋浴房都要拆除。村民杨军祥修建车库花了五六万元,属于违建,但他不理解也不配合拆除车库。孙志峰讲政策、摆道理,又想方设法找到杨军祥的兄弟继续做工作,终于说动了杨军祥。
13年来,这样的事情不计其数。他拿起手机,不是学习樱桃管理技术,就是学习各项政策法规。他总说,把村里的事都当成自己的事,就没有办不成的!
村民说:他是苦孩子出身,有苦日子的体会,始终没把可怜人忘了。
1975年,孙志峰出生在一个贫苦农家。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四个儿子。后来,三个哥哥因为疾病、意外相继去世,孙志峰成了家中唯一的顶梁柱。踏入社会后,他卖过早餐,倒腾过水果,为了拉货买了台破车,坏了又修,修了又坏……曾经,他的生活充满痛感,所以,他一心为村民谋幸福。而他最牵挂的,又是村中的病人、老人、孤儿寡母……母亲感叹:“峰儿性子直,心好,自己有吃有住就知足了,看到别人有难处总想帮一把!”
这话不假。以前,孙志峰种了10亩核桃树,在得知一个村民患有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后,考虑到总募捐不是办法,便把自家正值盛果期的核桃树全都送给了该村民,让他直接管理经营以增加收入,解决实际困难。
2022年,村委会院子里新建了老年食堂,但村里的项目资金还没回款,食堂准备工作不能耽搁,孙志峰自己垫资1万多元买全了桌椅板凳。往年重阳节,赵吾村都要为60岁以上老人办饺子宴。去世前不久,孙志峰还在电话里给其发小刘海波介绍,筹划今年的重阳节活动。他说的那些话,刘海波记得清清楚楚:虽说今年村集体收入并不宽裕,挤出一部分钱,还是要让村里老人团聚团聚,开心开心,再说那也花不了几个钱。他盘算着给老人们办饺子宴,可惜,天不遂人愿,他没能等到那一天。
2022年,村干部陈荷荷发现有两个脱贫户不在村,缴不上2023年的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孙志峰自己掏钱递给陈荷荷说:“直接给他们缴上吧。”当时,还有一户户主本人患病,孩子的工资也一直未拿到手,暂时缴不上合作医疗保险费用。孙志峰问清缘由后,又毫不犹豫地掏了一家三口的费用。那一年,合作医疗每人需缴320元,5个村民就是1600元,他自己也不富裕,但他只说,一定要保证脱贫户合作医疗全覆盖。
生命有尽 他的精神长留百姓心间
他对群众关怀备至,却很少照顾自己和家人。
7月9日,孙志峰带领30个村民坐上了前往大连的大巴车,往返60多个小时的车程,还是为了学习大樱桃管理技术和合作社运营先进经验。
长途跋涉回到村后,他已感觉身体不适,本打算去医院检查,但正值防汛关键期,他一刻不愿松懈,检查身体的事便一拖再拖。7月20日,去世前一天,他本已经十分疲惫,午饭都吃不下,但还惦记着几项重要工作,就在村部休息一下。当天晚上8点,他不放心村里的地质灾害点,先去灞底河赵吾段巡视了一圈,接着回村开会部署防汛,讨论项目申报工作。晚上10点多散会回到家,终于能休息了,没想到,这一睡竟是永远……
“太突然了,接受不了……7月20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忙工作,支书趁着午饭的时间在椅子上打个盹。看着他那么疲惫却还坚持着,我们心里都不是滋味。”蒋波痛心地说,大家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但一说起来,他就立刻摆出精神的样子严肃地说:“现在是防汛关键时期,每一刻都不能放松警惕。村里的安全、村民的安宁,比什么都重要。”
孙志峰突然离世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出殡那天,亲朋好友来了,村里的党员来了,共过事的“战友”来了,群众自发来了,很多人泣不成声,泪如雨下……
83岁的老母亲送走这最后一个孩子,却异常坚强,她说:“儿媳妇和孙子正是困难的时候,我不能悲伤,不能倒下,不能再给他们添困难。”这一刻,人们懂了,孙志峰的无私担当离不开母亲的大义和支持。
孙志峰又何尝不感恩母亲?他家的新宅今年年初才刚刚建成,他终于为辛劳一生的母亲了却了心愿,可自己却匆匆离去,这也成了母亲心中永远的痛。临别时,母亲亲亲他,拉着他的手,摸摸他的脸,可他只留下了天国的回眸。
如今,在赵吾村,处处都能感受到孙志峰的存在。宽敞整洁的村路旁花木扶疏,蓝天白云映衬着粉墙黛瓦,特色文化墙、游园广场见证着村子的变迁,旧磨盘、老照片、旧水缸在角落静静不语……
他累计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万余平方米,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
他争取资金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打机井6眼,配套硬化水渠、铺设管道1万余米,解决了村民吃水难问题;
他牵头建成1万平方米大龄青年安置房80套,解决返村青年的住房困难。
建设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改造赵吾村公益图书室,开展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和雨污管道分离及配套设施建设,美化提升村部及主次巷道墙体7000余平方米……
你看,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孙志峰的信念如同灯塔,照亮着赵吾村前行的路。赵吾村村民也将不忘初心,赓续奋斗,砥砺前行,让这笔珍贵的财富和曾经发生在这里的“红线渠”精神,一起成为赵吾村永续发展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