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村位于灵宝市东北的川口乡,五帝村现属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大王镇(原属灵宝市)。两个村庄相距5公里,且都建在仰韶文化遗址上。
据明清版《灵宝县志》记载:三圣村因村中原有的“三圣庙”而得名,五帝村也因村中的“五帝祠”而得名。三圣庙祭祀的是伏羲、神农、轩辕三圣;五帝祠供奉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据两村的老人介绍,村名的由来,谁也说不清。但根据他们所祭祀的“三圣”(也叫“三皇”)或“五帝”来看,都与黄帝有关。
三圣遗址位于三圣村东北部、灞底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面积约60万平方米。该遗址1956年被发现,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帝遗址位于五帝村东部、好阳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该遗址1956年被发现,面积约82万平方米,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遗址都因所在村庄而得名。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简称“庙底沟文化”)所在的时代,经过碳十四年代测定,一般认为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300年。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早期文化圈开始形成的时代。著名文物专家许顺湛对认为黄帝时代的上限大体在公元前4400年,下限大体可达公元前2900年。黄帝时代也有早中晚期,与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早中晚期正好对应。据文献记载,黄帝族群活动的地域,主要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分布的范围之内。于是,他作出结论:庙底沟时期的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文化,这是一个基本观点。而距三门峡庙底沟遗址西25公里的五帝遗址、30公里的三圣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残),这些陶片以红陶居多,彩陶较少,但纹饰丰富,主要有连弧纹、弦纹、三角圆点纹、网状纹、三角草叶纹等,与庙底沟一期和二期发现的遗物极为相似,这也证明,这二处遗址与庙底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三圣遗址和五帝遗址共同特点是都在河岸的二层台地上,南北为丘陵坡地,南高北低,呈缓坡状,土质为第四纪黄土,属北温带半湿温性气候,树木多阔叶,少针叶,都有一定数量的灰坑和房基面遗迹,说明黄帝时期的先民们已告别深山石洞,走向平原湖泊,选择离水源近、背风向阳的地方居住。这说明当地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由游荡不定的群居时代转入定居安宁、农耕生产的文明时代。
综上所述,三圣村、五帝村与轩辕黄帝有关的风俗、遗迹、遗物、遗址有着密切的关联,又同庙底沟遗址和黄帝铸鼎铭功的铸鼎原地区距离也相对较近,尤其是所发现的遗迹遗物与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相似,对于更深入地探索和研究灵宝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