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3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田间地头击镢把 唱腔豪迈韵悠长
本报记者 王梦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镢把戏剧照 资料图

    “……大黄河是俺的精气神,镢把戏是俺的开心果。镢头把一敲就开戏,洗脸盆权当开场锣。板胡胡一拉就开唱,一下子唱到日西落……”日前,在渑池县南村乡,高亢的船工号子响起,热烈欢快的音乐节奏中,演员们手持镢把、镰刀,击节演绎着表现劳动人民与黄河之间动人故事的镢把戏《南村人》。

    镢把戏唱腔慷慨激昂,以镢把为主打乐器,演出内容多表现人民群众田间地头的劳动场景以及欢庆丰收的生活景象,极富地域特色,乡土气息浓郁,是渑池县南村乡沿黄河一带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2007年6月,该剧种被列入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兼收并蓄 粗犷豪放

    渑池县戏曲艺术服务中心演员吴瑞华是新一代镢把戏演员,近年经常参与镢把戏演出,她感慨地说:“很多戏曲是在舞台上表演,有程式化的动作规范,但镢把戏更像老百姓在田间劳动闲暇之余的自娱自乐。当他们在黄河岸边,拿着镢把、镰刀敲击出节奏,豪迈的感觉和丰收的喜悦便跃然眼前。”

    豪迈的镢把戏,起源于黄河漕运拉纤时的船工号子。船工敲打船篙或船帮,纤夫吼唱号子,形成一种高亢、粗犷的声腔旋律。后来,这种号子又逐渐演变为人们在田间地头劳作时以镢把击节的演唱形式。至明末清初,镢把戏已初具规模。清后期,怀梆戏传入南村,虽然怀梆语音与当地的语音有较大区别,但其热烈激昂的音乐特点,与粗犷豪放的镢把戏不谋而合,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艺人们于是在镢把戏中融入了怀梆戏的声腔元素和节奏特色。

    同时,由于南村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得镢把戏兼收并蓄。南村地处黄河南岸,既是豫晋交界,又是古老的黄河漕运和阳壶古道的水陆交通枢纽,多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镢把戏融合了豫西、山西等地方戏的音乐元素,如河南的曲剧、豫剧,山西的眉户、蒲剧以及陕西的秦腔等。三门峡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衡声晨表示,语言是地方戏曲的灵魂,南村方言略带晋陕风味,与热烈激昂的怀梆声腔、粗犷豪放的黄河号子有机融合,逐渐形成了南村镢把戏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种。

    特色鲜明 亟待传承

    20余年前,随着小浪底水库工程的建设,南村乡沿黄村庄搬迁。而在明末至小浪底移民前的300多年间,南村镢把戏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镢把戏艺人。其间,镢把戏声腔虽很激昂,却也单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拴朝介绍,由于南村当地语言较为朴实、生硬,加之受蒲剧影响较大,镢把戏声腔较之原怀梆有所变异,淳朴率直。其基本调式为徵调式,演唱时多用大本腔,俗称“可口倒”。文场主奏乐器有尖胡、板胡、笛子、笙、月琴、大胡等,武场主奏乐器有镢把、板鼓、大小锣、大小钗、梆子等,现多因陋就简,伴奏单调而清晰,有较浓的乡土气息。

    “在小浪底移民前,镢把戏在沿河山地,关家、南村等村发展较为兴盛。”杨拴朝介绍,那时,每年的清明、三月十八、四月初一、十月初一、春节等便有演出,若逢当地红白喜事,应主人的邀请,戏班子也会助兴演出。演出人员多以本村的人员为主,一个班子20人左右。演出剧目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漕运文化等,大多群情激昂,气氛热烈,但也有悲情意切、哀婉动人的剧目。后来,随着沿黄村庄陆续搬迁,加上老演员年事已高,新一代又无人传承,南村镢把戏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一度不能组团演出,镢把戏艺术走入低谷。

    抢救整理 保护创新

    1988年,为落实国家抢救地方文化遗产的号召,衡声晨受渑池县文化局委托,赴南村乡关家村采访镢把戏老艺人关凤林等人。根据几位老艺人的讲述,衡声晨编写了《镢把戏音乐简介》,并为镢把戏的主要剧目《雷振海征西》《火烧柴荣庙》记了谱。1999年,南村小浪底库区移民搬迁时,镢把戏还曾在乡里演出。

    2017年6月,在渑池县委宣传部、渑池县文广新局和南村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村镢把戏的抢救整理工作正式启动。杨拴朝、衡声晨、关凤林、张学春、任随康等人组成研究班子,历经3个多月,对南村镢把戏的老演员进行走访,对原曲目资料、道具服装、演唱形式进行了细致挖掘与整理,保留了传统打击乐的表现手法,并新组建一批演出人员,进行剧目排练。

    2017年10月11日,濒临消失的镢把戏重现舞台,由衡声晨、杨拴朝重新整合、编排的《南村人》在南村利津民俗文化园进行首场演出,中央电视台9套《中国影像方志》栏目上进行了现场全程录制,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当年10月26日,南村镢把戏又走进中央电视台7套《美丽乡村行》栏目录制现场。之后,镢把戏的剧目不断推陈出新,频频在三门峡市重大节庆活动中亮相,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可。2019年6月8日至10日,河南卫视非遗专题制作中心,将南村镢把戏列为专题,先后深入南村村、阳壶古道、北仁村、利津民俗文化园等地进行采访,并实景拍摄了镢把戏在田间地头以及舞台上的演出,将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真实记录下来展现给广大观众,有力地促进了镢把戏的传承与发展。

    “每一次演出的成功,都激励着我们继续发展传承镢把戏。”杨拴朝表示,近年对镢把戏的深入调研、挖掘和推广虽然过程艰辛,但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历经数千年的黄河漕运文化需要静心感悟、解读,从而挖掘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让镢把戏这一古老的乡土艺术再绽光彩。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时事
   第05版:文明崤函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阅读
   第08版:城建·交通
田间地头击镢把 唱腔豪迈韵悠长
共赏传统文化 领略非遗魅力
翰墨丹青庆“八一”
虢国文化进社区 志愿宣讲润童心
三门峡剪纸“记录”奥运会中国队夺冠瞬间
社区小舞台 “秀”出新风采
三圣五帝遗址与庙底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