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声音,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悠扬动听;有一种乐器,经历岁月的洗礼,依旧古朴庄严;有一种传承,历经世代的更迭,仍旧熠熠生辉。这就是“十盘”——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古老音乐。
何为十盘?为何它能穿越千年的岁月,依然闪耀独特光芒?日前,记者走进渑池县果园乡东安头村,探寻十盘这一宫廷遗音的文化魅力。时值夏日,道路两旁整齐高大的槐树,宛如时光隧道,将人带入一个久远的时代——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齐聚一堂,他们正在欢送当朝宰相姚崇告老还乡,荣归故里。女皇武则天庄严宣布:“拿出朕最爱的乐器,为朕的爱臣送别。”十盘乐响起,在宫廷中绽放着它的光彩。
姚崇将这份荣耀带回家乡,并让族人学习。自此,十盘这项宫廷音乐便在姚氏家族中代代相传,成为他们独特的文化符号。时光荏苒,这项源于唐朝宫廷的礼乐,历经千年沧桑,成为当地人心中无法割舍的精神财富。
古韵新传 坚守纯粹
热烈、隆重的《状元游街》、委婉悲凉的《苏武牧羊》、风格突出的《大仕朝元》……“我出生于1962年,从记事起,就生活在管子、云锣、云板的鸣奏声中,在温暖的窑洞里,太爷爷、爷爷以及一些同村人在一起弹拉吹奏,管子高亢、丝弦悠扬、云锣叮当、云板悦耳,我深深地迷上了这种美妙的声音。”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盘)代表性继承人姚富民向记者介绍,十盘乐中最重要的乐器就是“十盘”,它由十个直径二十公分的铜制小锣整齐排列在盘架上组成,每个小锣的锣底厚薄不同,使得音质音阶各异,只敲击每节的第一个音节,就会发出悦耳的美妙声音,古朴、和谐、明快、庄严。
“十盘演奏的基本形式为吹奏,演奏时由两副‘云板’击节,碰铃辅助,其主管乐器为‘管子’,另有中、低音笙各两盘,竹笛4根,云锣10面构成基本乐队,大多演奏一些古典曲牌。”姚富民介绍,十盘属于宫廷音乐,十盘的传承者们坚持“婚丧嫁娶一概不去”的原则,将音乐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演奏时,他们始终“轻打、细吹”,追求一种优雅而细腻的演奏方式。
姚富民说,十盘的乐谱记载方式,并不像现代的简谱或五线谱那样直观易懂,而是采用一种独特的文字记载方式——“一尺工六尺工六尺尺,一尺一四合……”识工尺谱的在过去是演奏人员的必备技能,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熟悉工尺谱的人越来越少,十盘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而这些演奏者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求新的传承方式,他们开始采用更为普遍的简谱进行教学,以降低学习门槛,吸引更多人加入。
薪火相传 古乐常青
十盘于2007年6月入选三门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12月,入选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6月28日,十盘参加原文化部在山东枣庄举办的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并获得三等奖。2016年,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过大年》栏目组深入渑池县,历时20天,择取多处外景地,为十盘乐队实录了演奏全过程。
渑池县文化馆馆长侯玉琼表示,如今,十盘展现和证明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他们将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形式,加强数字化记录与存档,为工尺乐谱建立专门的数据库,确保其能得到永久保存,并便于学者研究。同时,加强宣传与推广,积极利用媒体平台,加大对十盘及工尺谱的宣传力度。同时,积极组织非遗展演、文化交流等活动。“面对未来,十盘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力量加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侯玉琼说。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十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相信其历经岁月的打磨,必将与这块土地共生共长、绵延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