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出土文物的增加,国内博物馆收藏唐宋弘农贡砚的越来越多。近日,陶泓觅踪——澄泥砚文化遗产寻访团队走进福建省南平市博物馆,寻找一方与三门峡有渊源的澄泥砚。
这款琴式澄泥砚于1992年4月出土于南平市区一基建工地墓内。砚呈长方形,砚面如琴状,并刻有纹饰,侧面看如鱼状。墨池呈椭圆形,前深后浅,出土时还残留墨迹,砚背戳印篆书“三堂”二字。此砚灰黄色泥质胎,胎质细腻,砚身长22.4厘米,宽10.7—11.1厘米,厚2.8—3厘米。这方琴式澄泥砚造型奇特,较为罕见,是研究澄泥砚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公元196年,汉献帝改年号为“建安”,并在闽地设建安、南平、汉兴等县。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福建”一名始见于唐开元二十一年所设“福建经略使”。唐末年间,河南王绪以及王潮、王审邽和王审知三兄弟率领光州、寿州五千义军渡江南下入闽,其中以固始县人居多,史称“十八姓随王”或“中原十八姓入闽”。此举大大促进了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平地区临近浙赣,乃福建的文化昌盛之地,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琴书五十载”,促进了此地文化的发展。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于虢州的澄泥“三堂”琴砚为何在此出现。
“三堂”之说有何来历呢?《明一统志》记载:“三堂在河南府灵宝县旧虢州治内,唐岐、薛二王(岐王指唐玄宗的兄弟惠文太子范、薛王指惠宣太子业)任刺史时建,取人臣在三之义。”乾隆年间《直隶陕州志》卷十三古迹也记载:“三堂在虢州治内,唐歧薛二王刺州时建,取人臣在三之义,吕温为记,今圯。元和八年,虢州刺史刘伯刍从子弟而游其间,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流行京师,文士争和之。韩愈、白居易、贾岛等都有吟咏唱和三堂美景的诗句。”“三堂”款澄泥砚,是宋代虢州澄泥砚款识的常见品种,因此“三堂”这处有名的唐代皇家园林,也成了虢州制砚匠人标明产地的代名词。
据了解,陕州人马寨王玉瑞澄泥砚展示馆藏有宋代“三堂居”印款澄泥琴一方,造型与南平博物馆“三堂”琴砚类似,但印款多了个“居”字。“居”乃指居住之地,也指古代的店铺,如“六必居”“同和居”等。大家由此猜想,“三堂居”或为虢州制砚人的店铺名称。
虢州澄泥砚唐宋皆贡,此中名品“三堂”澄泥砚也随着官员士子们宦游各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因此,在东南沿海之地的南平县发现澄泥砚也就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