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自古以来草木便频频被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作家老藤的《草木志》章节篇目以生活中为人熟知的植物命名,翻开来便让人倍感亲切。
在书中,他以草木喻人,以人拟物,状写每一种草木外在的基本风貌和内在的习性品格,把人与物、物与人的本性和特有的精神贯穿得自然流畅。他笔下的草木不仅仅是有生命的,更是有灵性和智慧的。
人往往是恋家的,老藤深爱着他的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写家乡白桦林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季的白桦林浅笑顾盼,初发的叶子嫩如少女肌肤;夏季的白桦林将绿意涂抹到极致,是被大自然提纯的绿,能融化所有冬天的心结,让人变得舒展;秋季的白桦林满目金黄,构建起真金白银的奢侈世界,令人恍若打开了阿里巴巴的山门;冬季的白桦林让冰雪变得柔软而温暖,走近它,你会感到原本静卧的雪原陡然间站立起来,站成一道希望你随心创作的白壁……”
小说中的主人公“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也是多角色的集合体。作者从乡村振兴的大主题出发,深入挖掘了东北乡村在文化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以及传统乡村社会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的现代转型。
书中作者把东北边陲特有的草木无缝嫁接在人物里,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哨花吹”是村里一个为红白喜事服务的喇叭匠,“三老”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墟里的人,这些村民身上有无穷的潜力,他们认真生活,努力创造新生活,他们在向往的生活目标中奔跑,像他们对应的草木一样,有自己的生活逻辑,有自己的命运轨迹,也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在风雨中依然努力展现草木本性。
《草木志》不仅是一部关于东北乡村自然景观的工笔细描,也是一部深入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小说。书中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古村生死存亡命运的担忧,他说:“我认为乡村未来不是简单的城镇化,城市扩张对乡村形成碾压之势的状况并不令人欣喜,消亡绝不等于振兴,乡村振兴应该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地推进,一刀切、一个模式去框定,会对乡村形成无法估量的伤害。每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人,都渴望留一点乡愁,留几块能够指引回家之路的路标,回不去的故乡,会成为精神上的一道疤痕。”
书中深刻展现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展现了作者对东北大地的深切关切和对乡土文化的尊重,体现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