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6月27日,《经济参考报》刊发文章《望三门 三门开——一个传统矿业大市的新跃动》,从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三个方面,对三门峡市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的历程和典型经验作了详细介绍。现予全文转发。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1958年,诗人贺敬之望着滚滚东去的黄河水,在火热的三门峡大坝建设工地上,抚今追昔,写下荡气回肠的《三门峡·梳妆台》,让这座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新生的城市家喻户晓。
三门峡先后经历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大坝和“小三线”建设为标志的第一次快速发展,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为标志的第二次快速发展后,崛起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二,还是河南省重要的铝加工、铜加工、煤化工和能源产业基地,保持了连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但经过多年高强度开发,三门峡资源面临枯竭,安全环保风险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一度陷于困境,如何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蝶变成了新时代的必答题。
“黄河女儿容颜改,为君重整梳妆台。”近年来,三门峡锚定“原料变材料、材料变器件、器件变装备”的目标,转机制、抓主体、强支撑、引人才、建平台、双倍增、全覆盖、优生态,努力把资源开发利用这篇文章做专、做精、做绿、做新,正在打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产业升级的“新三门”。
纯而又纯:产业升级新方向
经历几十年的粗采粗炼后,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