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从制度保障和特色培育等方面着手,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以人才振兴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拓宽引进渠道,集聚乡村振兴所需优秀人才。引导在外优秀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大学生毕业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创业,在资金、创业场地、融资担保、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在户籍管理、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服务保障。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拓宽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加强科技特派员选聘、使用和考核等环节过程管理,开展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发挥科技引领示范推广作用。建立人才定期服务基层制度,开展“专家服务进乡村”活动,对口选派拔尖人才、名师名医名家、乡村实用人才等各类人才到基层开展服务。实施“两区”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派一批城市教师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乡村学校开展对口支教。每年选派一批城市医师以驻点或巡诊方式开展对口帮扶,实现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全覆盖。
打造特色品牌,培育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培育乡村生产经营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打造区域人力资源培训品牌,开展高素质农民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特色种养能力和水平。组织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培育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开展市级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认定工作,推荐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大师。围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的技能和水平,促进农民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培育乡村社会工作人才,每年为基层医疗机构争取30名左右医学院校毕业生、5名左右特岗全科医生,签约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23名。每年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不少于200人次。大力实施“育苗计划”,持续开展乡村文旅人才培训和文旅能人评选申报活动,在湖滨区开展“文产特派员试点”,培育国家级乡村文旅能人4人、省级乡村文旅能人5人;在近年来举办的全市性乡村文旅人才培训中,已有1000余人次受益;广泛开展文旅、非遗、艺术人才进基层行动,通过构建“教育+企业+政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乡村文旅人才活力。
我市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强化人才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开展典型选树活动,强化政策支持保障,调动激发更多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