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可以说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体验,而慢性疼痛是指急性组织损伤后持续1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3个月以上的疼痛。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伴发重度抑郁的发生率约为52%,约19%的成年人经受慢性疼痛折磨,而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症)是主要的致痛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导致易发生骨折的进展性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疼痛是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约占临床症状的58%。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它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比如在咳嗽、打喷嚏、大笑、弯腰及回头转身等动作时发生。它一般发生在45岁以后,以绝经期妇女最多见,60—70岁发病率最高。常见骨折部位为:椎体、髋部、前臂远端、上臂近端、骨盆等,其中,椎体骨折最常见,髋部骨折最严重。
临床上,骨质疏松防治的最终目的是避免骨折的发生。有效的预防骨折和控制疼痛是我们的目标,因此骨质疏松基础预防和治疗有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生活方式。科学膳食、充足日照、合理运动、预防跌倒、积极治疗原发病并接受心理健康评估治疗。
服用基本骨营养剂。补充钙剂,钙剂可改善骨矿化、减缓骨量丢失,但应注重元素钙含量,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800mg(元素钙),50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mg,因此尚需补充元素钙约500—600mg/d。补充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道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和再骨折的风险。推荐剂量为800—1000IU(20—25μg)/d。
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药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需长期干预,至少持续1年。 (三门峡武强中医院脊柱科 朱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