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辛苦了!我带来了香甜可口的八宝茶,快趁热喝……”1月8日,三门峡市亢一碗滋补烩面创始人亢恒东积极响应湖滨区号召,前往湖滨区湖滨街道一些社区的疫情防控卡点,为值守人员送去慰问品。
作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亢氏滋补烩面代表性传承人的亢恒东,20多年来,他创建了三门峡市老亢家食品有限公司,沿用亢氏家族传下来的古药方,探索出了一条中药和膳食结合的路径。成功将这项技艺申遗的同时,他也成为9家亢一碗滋补烩面店的总负责人。
奔赴各地学有所成
谈起“亢一碗”,三门峡人记忆最深的可能还是2006年前,坐落在市区茅津路上的一家“亢一碗翔记烩面”。其实,这家店有着更久远的历史。“我们家从老太爷那一代人开始,就一直在灵宝经营着医药铺和老亢家饭庄,在灵宝有着一定的声望和名气。1959年,产业随着拆迁移走了。我父亲来到三门峡市区经营老亢家饭庄。”1月10日,亢恒东为记者讲述着这段故事,他凭借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张珍贵药方,研制出烩面独特的汤底调制方法。
亢恒东出生于1980年,是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大王村人。20世纪90年代,年轻的他曾在宾馆、酒店打工,经常跟随单位到外地学习烹饪技巧。亢恒东说,那时候他对烹饪感兴趣,他有意识地去改良烹饪方法,研制出调制凉菜的独特配方。他调的凉菜获得不错的口碑,很多饭店开始争相聘请他。亢恒东还经常向他开药铺的老姑爷请教有关中药医理上的事。
1995年,亢恒东母亲患病,他回来帮家人料理饭庄,其间发挥出自己研究创造的才能。“我得知家里有一个珍贵的老药方,十分滋补,如果能结合到膳食里,不知道会不会相得益彰?”有了这个想法后,亢恒东找到老姑爷探讨,最终得出一些结论。他跑到山上去采摘草药,还因此摔伤。
传统技艺与时俱进
“当时我已经有了做烩面的想法,但是烩面汤底味道总是感觉欠佳。”亢恒东说。经过咨询和拜访有名老中医,他得知了一种很滋补的食材,这种食材是由大地鱼的皮经过处理制成。于是,亢恒东踏上去往福建省莆田市的火车。在莆田一庄户人家里,他第一次尝到了大地鱼,大地鱼味道鲜美果然名不虚传。他根据农户的指点,买了一些大地鱼带回三门峡,后将大地鱼的烹饪方法进行了研改。美味滋补又开胃的烩面获得周边许多居民的认可。
渐渐地,亢恒东将桂皮、丁香等很好地融入配方,并将熬制方法不断改良。后来,亢恒东注册了商标。随着不断精进的厨艺和增加的药膳知识,他又在店里推出独具特色的“生态跑猪蹄”和“亢一碗肉夹馍”等小吃,深受顾客喜爱。
2006年,由于饭店拆迁,亢恒东开始连日奔波在市区选址。当时市中心没有合适的地点,他只能将店开在市区虢国路上,并重新装修了店面。饭店名字也正式更名为“亢一碗滋补烩面”。迁址以后,饭店刚营业不久就遇上虢国路修路,每天来店里吃饭的顾客少得可怜。“由于装修开店花了不少钱,老员工们近半年的工资发不出来,他们毫无怨言,让我十分感动。”亢恒东表示。记者了解到,老员工们对老板亢恒东十分信任,甘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酒香不怕巷子深。随着虢国路道路修缮完毕,来往的人们越来越多,店里的经营情况也逐渐好转。
挖掘品牌文化渊源
几年时间,“亢一碗”品牌的口碑越来越好,亢恒东也因此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亢恒东再次走出三门峡,到河南省各地品尝当地烩面,感受当地特色,学习老字号美食的传承方式、技艺或服务。每次学习回来,亢恒东就会仔细总结此行的收获。他告诉记者,这几年里,他仔细品尝了100多家烩面,平顶山一家烩面馆诚信、公益的经营模式,让他感受颇多。经过实践,他的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各项技能竞赛和产销会。2016年,第二家亢一碗滋补烩面在我市开业。
“亢氏滋补烩面的食材和工艺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我希望传承和弘扬这项文化,与社会共享。”2017年,亢恒东决定在打造“老字号”和“非遗”方面下功夫。他开始收集材料,并向湖滨区文化部门提出“非遗”项目申请。经过3年的搜集和记录,他终于建立了一份完整的亢氏滋补烩面的申遗档案。
2020年,湖滨区文广旅局认定他为区级“非遗”亢氏滋补烩面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河南省民协公布了第八批 “河南老字号”名单,“三门峡市湖滨区亢一碗(亢记)”名列其中。其制作技艺还升级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其间,“亢一碗”以“众口好调”的魅力征服了顾客,赢得了许多合作商的青睐。目前,卢氏县和洛阳栾川都有了亢一碗滋补烩面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漫长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不仅是美食,还是一种饮食文化。亢恒东办公室桌上的医书已被翻得破旧。他至今还在不断钻研中医和传统烹饪技艺。亢恒东说,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爱这种美食,这便是一个传承人坚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