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晨 通讯员 钱萌
在历史的长河中,张君英以其卓越的抗日事迹成为了名垂青史的抗日英雄。在如今渑池县烈士陵园内,树立着一块前渑池县长张君英纪事碑。这块石碑记载了张君英烈士成长的一生,也印证着张君英烈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甘洒热血的壮烈事迹。
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张君英,1912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市水牛张村的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1931年春考入开封第二师范学校,同时又作为旁听生到河南大学学习。其间,他读了许多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接受了共产主义教育,一有机会便向人们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张君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尉氏中学任国文教师。
1936年春,张君英由登封进步人士李仲敏介绍,到登封县立师范任历史教师。其间,他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贯彻于教学之中,讲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张君英在校内秘密组织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登封地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做了思想准备。后来,登封县立师范的许多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6年秋,张君英接受位于周口商水、淮阳两县联立中学校长李典则的聘请,到该校任国文教员。张君英与同校教师彭正浩、鲁雨苍、李玉亭等人政治见解一致,关系密切,经常在学校暗暗开展革命活动,宣传抗日。当时,他们挑选40余名进步学生组成宣传队,由张君英、李玉亭领导,深入街道、农村,公演《放下你的鞭子》和《血衣》等短剧。
任渑池县副县长时,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疾苦
1937年2月26日,张君英受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委派,到山西省沁县开展工作,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发展牺盟会会员、建立区级牺盟会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君英再次受牺盟会派遣,以牺盟会特派员的身份到沁阳,建立县、区两级牺盟会机构。
1944年5月,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豫西大片国土沦丧。为拯救中原民众,钳制日军西进,中国共产党决定派军队和河南籍地方干部南下,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
1945年1月中旬,八路军第一次解放了渑池县,收编了地方团队上官子平部,编为八路军独立第七旅,由上官子平任独立旅长兼渑池县长,王舟平任独立旅政委兼渑池县委书记,张君英任副县长主持渑池县政府工作。张君英在渑池县工作期间,大力发动群众,搞赎地斗争。他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从不动用公物,更是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
当时,由于物资匮乏,只给张君英配备了一只“光溜溜”的手枪,不仅没有配枪套,还没有裹上包枪布。每次出去执行任务,他总是随手把手枪插在腰中就出发。时间久了,衣服上多多少少就染上了擦枪油。有同志发现后,就劝张君英到县财务科领一块包枪布,没想到被张君英一口拒绝了。他说:“好钢要用到刀刃上。现在是物资匮乏时期,手枪不包布也一样打鬼子!”直到后来物资供应好转,张君英才领了一块包枪布。
办公时被叛军突袭牺牲,村民自发将他的遗体成殓
1945年农历四月十五(公历5月26日)晚上,张君英在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南场给群众开会时说:“近来情况不正常,夜里如有枪响,你们就在屋子里不要出门。”散会后,张君英回到屋里,点上油灯,由一名警卫陪着办公,一个小时后,上官子平指挥独立第七旅发动了叛变。叛匪首先包围了县政府驻地上官庄村,突袭了县政府,看到张君英正在屋里办公,他们对着窗子向屋里开枪,张君英和警卫在屋内开枪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张君英与警卫一起壮烈牺牲,年仅33岁。事变发生后,上官庄村的群众万分悲痛,对叛匪恨之入骨,他们擦干眼泪,自发地将同志们的遗体成殓。
上官子平的叛变,给我军和根据地的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与破坏。事变首先从渑池县开始,后来波及陕县、洛宁二县。由于地方势力相继暴动,土匪乘机捣乱,日伪军四面进攻,一个月之内,我党干部被残杀100多人,抗日武装损失2000多人,豫西根据地的工作遭到严重挫折。这次事变史称“豫西事变”。
1950年,渑池县镇压反革命时,将杀害张君英烈士的叛匪处决。1950年春,渑池县人民政府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将张君英烈士遗骨安葬于渑池县烈士陵园,并竖墓碑纪念。
后来为表达对烈士的敬仰、尊重与怀念之情,中共渑池县委、渑池县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重新为张君英烈士立了一尊高约2米、宽约0.8米的墓碑,上书刚劲有力的魏体大字——“前渑池县长张君英纪事碑”。
抗战记忆
函
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