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英雄张志杰:
□本报记者 卢仙格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名字叫张志杰,他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豫西大地闪耀燃烧,给我们留下永恒的敬仰和纪念。
参加革命工作,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张志杰,又名子杰、行廉,化名三俊、静波。1916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伊川县吕店乡张沟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小学,用功读书,品学兼优。小学毕业后,考入伊川县立师范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志杰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师生在当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张志杰才华出众,多才多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书法出众,而且会唱歌、编剧、画画、讲演、刻蜡版,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当时,吕店大街上张贴的抗日标语、西城门楼下醒目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都是由他书写。上级党组织发来的《党员初级读本》,他和一些同志连夜刻印,很快发到党员手中;他亲自领导并组织了抗日救亡宣传队,教大家唱抗日歌曲,带领宣传队到各集镇、农村巡回演唱、刷写标语、散发传单、画抗日漫画、举行抗日演讲;他亲自编剧、亲自导演、亲自化妆演出,并组织农村旧戏班改演抗日剧目,把抗战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
1942年秋,张志杰按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秘密化装成逃荒的难民,前往陕甘宁边区。他历经千辛万苦,越过了道道封锁线,当年冬季,到达了陕甘宁边区马栏镇(当时是中共河南省委机关驻地),被分配在省委机关工作。当时,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严密封锁的时期,环境十分艰苦。他们自己打窑洞居住,自己种菜、上山打柴、做饭、做豆腐、养猪等,终于克服了生活上的极度困难,巩固了解放区。
进入豫西,带领宫前群众过上安稳生活
1944冬,张志杰被选派参加豫西干部大队,随军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他到达豫西二分区驻地渑池县西村,党组织派他到陕县,担任中共陕县县委委员、宫前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当时,陕县是豫西二分区最西边的一个县,宫前又是陕县解放区最西边的一个区,三面临敌,环境险恶。因此,组织上就把这个区的担子压在担任过中心县委书记的张志杰肩上。
张志杰紧紧依靠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建立区村政权,很快使宫前全区的局势稳定下来,群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他十分关心群众生活,1945年5月初,宫前、雁翎关一带突然发生了蝗虫灾害,他立即带领战士和群众进行扑打。一连奋战十几天,终于消灭了蝗灾,保住了庄稼。
他积极发动贫苦农民子弟参军参战,很快建立了一支百余人的人民武装——宫前区干队。有一次,他听说日军的一个小分队到宫前边区的杨家河一带骚扰,就立即率领区干队前往。经过战斗,击溃了日军小分队,并活捉日军1名,保卫了解放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他还把地下党组织从敌人手中弄到的枪支弹药,安全转送到陕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地李村区王彦村和豫西二分区驻地渑池县西村,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高呼“共产党万岁”,永昌河畔英勇就义
1945年5月28日,陕县“王彦事变”发生后,宫前区也立刻陷入了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局势骤然恶化。面对险恶的处境,张志杰临危不惧、坚定沉着,为防不测,他立即带领区干队转战到宫前南山一带,寻机突围。几天后,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当地的地主恶霸与土匪头子串通一气,派暗探、搞情报,寻找跟踪张志杰。
6月初,张志杰等在黑山沟、陈家源一带的山沟中,被土匪武装300余人包围。在敌我悬殊、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张志杰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其他同志分别突围,自己毫不犹豫地跳下山崖,摔坏了腰骨和肋骨,动弹不得,不幸被俘。敌人用木耙把他抬到宫前街,放在区政府大门的过道里,百般折磨他、侮辱他,他毫不屈服。匪首锁兆英见张志杰坚贞不屈,无计可施,便向匪徒命令道:“抬走,把他枪毙了!”张志杰视死如归,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匪徒们把张志杰抬到宫前村南的永昌河岸边,残忍地将其杀害。他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悲愤的群众要埋葬烈士忠骨,万恶的敌人却要亮尸,不准掩埋。八路军平叛部队进军宫前后,敌人仓惶逃去,群众才含泪将烈士遗体掩埋在南山脚下。张志杰也由此被誉为“永昌河畔的青松”。
时任陕县县委书记蔡迈轮亲自到张志杰坟前,沉痛哀悼。1965年清明节期间,当地政府将张志杰等牺牲在宫前境内的十余位烈士的遗骨,统一迁葬到宫前革命烈士陵园内,并立碑纪念。198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之际,时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的蔡迈轮同志满怀深情地撰写了《哭张志杰同志》一文,表达了他对这位出生入死亲密战友的深切缅怀之情。
抗战记忆
函
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