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底,八路军挺进豫西后
□本报记者 卢仙格
抗战后期,面对河南战役的新情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挺进豫西,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1944年底,河南区党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刘子久、区党委委员韩钧等率部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后,与刘聚奎率领的豫西抗日第二支队会师。刘子久在渑池县南庄村主持召开会议,成立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
中共豫西二地委、二分区驻渑池县果园乡西村旧址
渑池、陕县的群众
迅速行动起来
纷纷参加农民协会
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成立之后,刘聚奎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韩钧任分区司令员,贺澍三、贺崇升先后任专署专员。二分区辖渑池、陕县、新安、宜北、洛宁、孟津6县,驻地渑池果园乡西村一带。八路军挺进豫西后,人民抗日力量得到空前发展,党的组织和抗日民主政权也相继建立。
1945年二三月间,渑池、陕县先后成立了县委和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建立了一批区级党委。二分区根据贺澍三、李桂吾、上官子平等的表现和要求,对其领导的地方武装进行了改编。同时,组建了陕(县)渑(池)抗日独立大队、陕县县大队和陕县警卫中队。整编后的部队从旅到连的政工人员,均由共产党员担任。根据地各区政府多数组建了区干队,担负本区的稳定、保卫工作。为了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渑池、陕县县委、县政府派出一批干部,到各村宣传发动,建立农民协会组织。干部们深入偏僻的山村,在访贫问苦的基础上,给农民讲述革命道理。通过宣传发动,渑池、陕县的群众迅速行动起来,纷纷参加农民协会。
由于豫西根据地的迅速扩大,各级党政军机构的干部严重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1945年1月,二支队领导研究决定,将支队随营干部学校从新安县黑扒村迁至渑池县杨村,扩建为“豫西公学”,为党培养了1000余名德才兼备的干部,从组织上保证了根据地建设顺利开展。
抗战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已扩展到2万余平方公里
随着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为恢复发展经济,安定流离失所的群众,根据地制定了抗战经济政策,发动群众,逐块丈量土地,重新划分等级,调整税率,开展合理负担、减租减息和倒地运动,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利益,赢得了群众拥护。1945年5月26日至7月初,被豫西二分区收编的地主土匪武装上官子平、周子涛、郭连杰等在渑池、陕县、洛宁等地先后叛乱,捕杀共产党员。渑池县委书记王舟平、陕县县长薛文高等80余名中共干部牺牲,县、区政权遭到破坏。上述叛乱,史称“豫西事变”。事变发生后,二分区迅速调集部队主力平息叛乱,稳定局势,恢复和巩固了根据地。1945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全面开展对日反攻。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遵照中央指示,抽调主力组成陇海、平汉支队,在地方武装配合下,分别向铁路沿线之敌进攻,收复了大片国土。
日军投降后,为了和平解决国内问题,中央决定主动撤出包括豫西在内的部分解放区。豫西部队和各地、县党政机关北渡黄河、南下伏牛山,之后,豫西广大地区被国民党军占领。在河南区党委统一领导下,到抗战胜利时,豫西抗日根据地面积已扩展到2万余平方公里,拥有人口300万。
豫西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沉重打击了日寇,粉碎了日军西犯的阴谋,有效拱卫了陕甘宁边区,为赢得豫西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胜利后,豫西二地委、二分区、二专署转移至太岳解放区。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工作需要,地、专及各县党政机关职能相继终止,1945年10月底机构撤销。
抗日战争期间,三门峡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抗战记忆
函
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