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97岁抗战老兵高喜东:
□本报记者 郑帅/文图
近日,在卢氏县干休所的小院里,记者见到了97岁的抗战老兵高喜东老人。他静坐在轮椅上,脊背虽已不再挺拔,却依旧透着一股坚韧。胸前一个个沉甸甸的勋章,见证着老人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的波澜岁月。
16岁加入武工队
面对敌人刺刀英勇无畏
1928年,高喜东出生在河北省沙河县赞善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6岁那年,华北大地正被日寇铁蹄践踏,血气方刚的他毅然加入八路军武工队,成为了一名通讯员。“那时候就想着把鬼子赶出去,家里人才能过上安稳日子。”多年后,他对子女提起参军初衷,语气依旧坚定。
在河北临城郝庄一带的游击战中,高喜东经历了人生中最惊险的一战。五六十个日军向武工队猛扑而来,一名端着刺刀的日军径直冲向高喜东,并向他刺去。千钧一发之际,他猛地侧身躲避,战友们及时支援,但刺刀还是划破了他的腹部。“要不是那条宽大的军用皮带挡了一下,就没命了。”虽然命保住了,但他的腹部被刺刀划破后,肠子流了出来。这段生死经历成了他身上抹不去的印记。同时,那份直面生死的勇气,自此也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在郝庄一共打过三次战斗。”高喜东回忆,第一次死里逃生后,第二次他与友邻部队协同作战,歼灭20多名日军,缴获歪把子机枪和三八大盖。第三次是小规模游击,双方没有伤亡。
从警卫员到朝鲜战场,在战火洗礼中不断成长
抗战胜利后,高喜东随部队编入某军分区,先后给卫生处政委贾克凡、卫生部长刘晓山当警卫员。在临汾战役中,为掩护政委转移,他虽头部受伤,却咬牙完成了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在秦岭山区的战斗中,右腿被子弹打穿,简单包扎后仍跟着大部队翻过秦岭,挺进四川。
在四川,他给时任中共川北区委员会书记兼川北军区政委、川北行政公署主任胡耀邦同志短暂担任过警卫员。后来,他调入刘伯承警卫连。1949年10月,在鲜艳的党旗下,他庄严宣誓入党,“为人民服务”五个字成了他此后一生的信条。
1950年冬天,朝鲜战争爆发,高喜东响应号召,随志愿军十一军三十八师独立汽车连奔赴朝鲜。作为排长,他带领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运输物资,美军的轰炸是家常便饭,“夜里开车不能开灯,全凭经验摸黑走,好几次炸弹就在车旁炸开,震得耳朵嗡嗡响。”
1955年12月,高喜东从朝鲜战场回国,到重庆北碚区步兵学校当了3年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昆明大板桥汽车团担任排长。不到一年时间,我军成立空军雷达团,高喜东就到该团担任车辆管理助理员。
用一生的赤诚与担当,铸造家族最厚重的传承
1963年8月,高喜东响应党的号召,转业来到卢氏县工作。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宁静的山城,他脱下军装,换上工装,先后在面粉厂、粮油管理站担任党支部书记。此后,他又先后担任卢氏县畜牧局、林业局副局长。1990年,高喜东离休。
在子女们的眼中,父亲是一位“沉默的英雄”,很少向他们讲起过去的战斗故事。“直到看到他珍藏的军功章,才知道他经历过那么多的生死考验,打过那么多仗。”小儿子高新江感慨道。
高喜东膝下育有三子一女,虽然很少向子女们讲述自己的经历,但他的军人作风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高新江在东湾林场工作,守护着万亩山林。在接受采访时,他说:“父亲当年在朝鲜护物资,我现在护林子,都是守着一份责任。”
“要感谢共产党,让我们有机会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希望你们年轻一代能够铭记历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不懈奋斗。”高新江说,这是他年轻的时候,父亲经常嘱咐他的话。父亲这一生的经历在儿女们的眼中,便是家族世代相传的珍宝。
这位从硝烟中走来的守护者,用一生的赤诚与担当,铸造了家族最厚重的传承。
抗战记忆
函
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