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晨
夏日高温天气强势来袭,热射病一词又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什么是热射病?如何科学防治?哪些人群更需要注意防护?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高温户外作业时患热射病,患者体温高达40℃
据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张鹏飞介绍,热射病可以理解为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由人体在高温环境或强体力劳动下,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引发。其危害极大,症状有轻有重,轻者表现为头晕、多汗、乏力等,重者则会出现昏迷、高热等症状。“今年热射病发病情况较往年明显改善,目前还未接诊热射病患者,市民防暑意识显著提升。”张鹏飞说。
“去年夏天有一位较严重的热射病患者,当时患者的体温已经高达40℃。”张鹏飞回忆,这位热射病患者是一位建筑工人,高温户外作业时突然晕倒在地。患者被送往医院时意识模糊,已进入昏迷状态,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升高,还出现了肾功能受损的情况,结合患者家属和工友提供的信息,初步诊断为热射病。最终,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该患者康复出院。
去年夏天,该院还收治了一位因高温天气在室外打球引发热射病的患者,好在就医及时,经过降温、补液等针对性治疗,病情才有所好转。“一定要选对运动时间,尽量避开上午10时到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清晨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更适宜运动。运动强度要逐步递增,从低强度运动起步,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张鹏飞说。
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同样会引发热射病
据了解,热射病对生命危害极大,死亡率超50%。发生热射病需要急救治疗,延迟治疗的时间越久,损伤越严重,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风险越高。而热射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中暑发展成热射病之前,会先经历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等情况,往往会感到头晕、眼花、乏力、恶心,或是大量出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应及时到附近医院就诊。
热射病患者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经典型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劳力型则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张鹏飞提醒,一些职业人群面临更高的中暑风险,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露天户外劳动者,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成为热射病的“高危群体”。这些群体在高温天气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遮阳避暑,如若大量出汗,应及时补水,若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清凉处,及时降温散热。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在烈日底下才会得热射病,温度高、通风差的室内环境也可能引发热射病。一些老年人即使高温来袭也不喜欢开空调,环境温度、湿度高,非常容易中暑,家属应尽量帮老人事先做好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在家中备足防暑降温的物品或药物,劝说老人减少外出活动,如出现不适尽快送医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