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迪
“五一”假期临近,旅游、购物消费迎来高峰,电信网络诈骗分子也伺机而动。近日,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整理了近期频发的几起典型案例,提醒公众守住“钱袋子”,度过平安假期。
天降“96万扶贫款”?
小心沦为电诈“工具人”
“扶贫补助款”,只需办理一张银行卡,再帮忙“走走流水”,不骗你钱,最后还给你转钱?这“泼天的富贵”砸到你身上,接不接?
近日,渑池县城关镇居民刘先生(化名)收到一个陌生快递,拆开后看到里边是一张喜获“96万国家专项扶贫款”的文件。此时的刘先生将信将疑,添加了上面提供的联系人,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了解。随后,骗子成功取得了刘先生的信任,于是假借大额资金进账银行账户会冻结等原因,让刘先生用自己的银行卡通过柜台取现后存入指定账户。看似是在包装流水,实则是骗子利用刘先生的银行卡进行“洗钱”活动。经调查,刘先生参与转账两笔,共计获得“生活补贴”300元,公安机关依法对刘某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
因退订“百万医疗保险”
我市一女子被骗近40万元
近日,我市居民谷女士在家接到了自称“某保险公司客服”的来电。对方称其在平台自动购买了一份百万医疗保险,每个月要自动扣款。谷女士一听,赶忙要取消该业务。在“客服”的指引下,谷女士进入了一个网站,在网站里输入对方提供的会议码进入会议房间,与“客服”进行通话。在对方“手把手”的指导下,谷女士一次次输入银行卡号并进行密码操作。直到卡内的39.9万余元被全部转出,谷女士这才意识到被骗,立即报警求助。
男子掉入“主动退费”陷阱
“退学费”变成了“交学费”
近日,我市居民李先生收到一条自称是某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表示他之前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线下课程,由于机构经营不善已经倒闭,他剩余的培训费可以退费,但是需要下载并注册某App才可以办理,如果过时没有操作视为放弃。随即李先生通过对方发来的地址下载并注册App,对方立即通过支付宝返还了李先生150元的报名费,声称剩下的学费需要通过购买股票返利的方式予以返还,App充多少股票就可以退多少学费,李先生信以为真,先后向App内的“个人账户”进行充值。最后,对方失联,李先生意识到被骗后立即报警,总计损失人民币5万余元。
为领取免费的游戏皮肤
小学生被骗2万余元
4月4日,我市居民张某报警称:自己女儿李某在家玩游戏时被别人骗了2万余元。经查:2025年4月3日19时许,报警人张某女儿李某(10岁)在家中玩“蛋仔派对”时,为获取对方提供的免费皮肤,添加了其快手号为好友,随后被拉进快手群里。经过对方忽悠,李某在群里先后为对方支付神州租车、机票订单、铁路订单等费用,总计被骗了25025元。
班级群“假老师”
又开始收钱了
已有10余名家长中招
近日,我市居民王某报警称,在其孩子学校的家长群里,有人冒充老师让家长交学习资料费,还发了所谓的学校统一财务二维码,要求家长扫码缴费并备注姓名后截图发到群里。王某扫码转账后,陆续有 10 名家长也跟着扫码缴费,直到班主任发现有人冒充自己并提醒家长,大家才发现被骗。
一家长轻信“童装模特招聘”
遭遇诈骗损失近5000元
4月16日,渑池县居民杨某在抖音刷到了一个“招聘童装模特”的视频,随后添加对方为好友。对方说可以挑选几件衣服让孩子试穿,无需交费。信以为真的杨某在挑选完童装后,扫描二维码支付了衣服押金费用共计299元。付完款后,杨某再次与对方联系,对方以需要验证账户为由向杨某发送了一个链接,让其转账4999元,才能退回这299元。杨某转账后,299元果然退了回来。随后,对方仍要杨某继续转账,此时其才意识到被骗。
“幸运抽奖”变陷阱
轻信“百分百中奖率”
被骗数千元
市民李某喜欢刷抖音,某天被主播王某直播间内发布的抽奖信息吸引,随即添加王某的微信。王某的微信朋友圈有很多购物抽奖活动,且号称中奖率达百分之百。于是李某购买了2000余元化妆品,并抽中一部手机,但李某迟迟未收到奖品,于是便联系王某,却发现自己已被拉黑,李某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警方提醒
面对花样不断翻新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请广大群众坚决牢记“三不一多”原则,即: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网络购物时要选择正规平台及商家,对跳过平台私加QQ、微信的卖家一概终止交易,更不能轻易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遇到“客服”来电要谨慎,不要输入验证码、密码等敏感信息,凡是下载带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都是诈骗。一旦察觉被骗,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冻结银行卡,并及时拨打110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