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渑池籍烈士刘友敏点亮回家之路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黄河时报
刘友敏(左一)的全家福

  两地联合完成一场“红色接力”

  □本报记者  卢仙格   通讯员  上官丛蓉/文图

  捧一抷黄土,带忠魂回归故里。4月4日,清明节,渑池县英豪镇西马村(归属建制村东马村),清晨的薄雾中,刘氏族人手捧白菊,肃立村口,迎接家人刘友敏烈士的“归来”,这场持续80多年的寻找终于迎来圆满。

  辗转3个多月

  终于找到渑池籍烈士后人

  2024年10月30日,中共渑池县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上官丛蓉收到一份山西省查找烈士的求助信息,“刘友敏,男,抗日军政大学毕业,一九四五年七月,南下三支队警一旅一团八连指导员,牺牲于山西汾阳敖坡村。”上官丛蓉整理党史资料30余年,她清楚知道,在渑池县党史上是没有这个人物记载的,查阅《渑池县志》中的烈士名录也没有找到。但这位“查无此人”的烈士,却引发了一场全县总动员的寻亲行动。该县史志研究室成立专项工作组,兵分三路:一路查阅档案馆馆藏资料,一路走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一路发动各乡(镇)村干部协助排查。

  就在寻找烈士信息发布出去的第7天,英豪镇西马村(归属建制村东马村)刘富军来电,表示他的二伯父叫刘有民,上过抗大,1945年后,再没有联系,并且发来了家谱。众人得知后欣喜若狂,经过约见家属、进村调访,基本确定这就是要找的烈士刘友敏。经过10多天的调查了解和3个多月的查阅资料,刘友敏烈士的英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2024年11月7日,上官丛蓉一行在西马村刘家老宅见到了刘友敏81岁的侄子刘福寿,一段尘封的往事就此打开。在刘福寿的讲述中得知,1914年,刘友敏出生在西马村一个殷实的大家庭,刘友敏的爷爷刘崇仁本来居住在吴窑头村。刘崇仁饱读诗书、重视礼仪、思想传统,所以,刘友敏的父亲刘端从小就被送进私塾读书,长大后,他对封建礼教及腐败的晚清政府深恶痛绝,向往民主、向往自由。刘端婚后,孩子们相继出生,刘端便送他们到新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在开封上中学期间,刘端的次子刘友敏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接受了共产党的先进思想,他了解到最基层老百姓的饥寒交迫,就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拯救劳苦大众,让他们过上好生活。

  坚持战斗直至牺牲,最终胜利完成狙击任务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23岁的刘友敏毅然与已成为国民党军官的父亲决裂,留下一句“国难当头,何以家为”,便奔赴延安抗大。在延安,刘友敏被安排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和同学们一道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一边学习,一边参加农业劳动,他的意志也得到了锻炼。期间,经常和母亲通信。一年后,刘友敏从抗大毕业,被分配到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八团,部队留守陕北后改为警备团,守河防、战关中,一直担负着保卫党中央的任务。自此,由于部队经常转移,没有固定的通讯地址,加之战斗任务繁重,刘友敏没有时间往家里写信。家里后来寄到延安的物品和钱也都被退回,信封上写着:“此人已上前线,钱物退回”。

  1945年6月7日,毛主席率中央领导同志给南下部队送行,“同志们要到南方去插柳枝,去生根开花,在五岭山区开辟革命根据地”,警卫一团八连指导员刘友敏和战友们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信心百倍。但是,他明白战争是残酷的,是会有牺牲的。刘友敏知道这次南下会经过家乡渑池,心中默默期待着能有时间回家看望一下母亲。

  7月初,南下部队越过吕梁山脉,行进至汾阳县西山,准备在日军设防相对薄弱的敖坡村一带下山穿过晋中平原。7月6日夜,部队进驻敖坡村,准备跨越公路,横渡汾河。次日凌晨,盘踞在汾阳县城、赵庄、罗城、仁岩的日伪军约800余人分三路经安上、下池家庄,利用夜色掩护,向359旅驻地敖坡村扑来。八连战士在政治指导员刘友敏和连长曹启洪的率领下,和敌军展开生死搏斗。双方战斗过程中,刘友敏右臂被打断,伤口鲜血直流,血肉模糊,仍然坚持指挥战斗,战斗从早晨5时一直打到下午5时,共消灭日寇100余人,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掩护主力部队全部安全转移。但是,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在这次战斗中,包括连指导员刘友敏、连长曹启洪在内的共14名战士壮烈牺牲。

  “二伯,家里人找了你80多年啊,咱们回家”

  汾阳市峪道河镇敖坡村,苍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园里,14座墓碑静静矗立,祭扫的学生、党员干部络绎不绝。其中一座镌刻着“刘友敏”三个字。2025年清明节前夕,刘家三代20余人驱车800公里赴敖坡祭扫。站在伯祖父墓前,侄孙刘学光将家乡的黄土轻轻撒下:“爷爷,咱们回家。”同行的刘富军抚摸着墓碑,泪眼婆娑:“二伯,家里人找了你80多年啊……”

  同一时刻,渑池县西马村,乡亲们自发列队,迎接载着烈士陵园泥土的车辆。上官丛蓉说:“这场跨越80多年的寻找,不仅圆了一个家族的夙愿,更让我们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不久的将来,刘友敏的事迹将被载入渑池党史,渑池杰出军人馆将设立纪念展板;汾阳红色敖坡纪念馆正在整修中,迎接敖坡战斗80周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聚焦
   第05版:影像
   第06版:卢氏
   第07版:渑池
   第08版:陕州
   第09版:区域
   第10版:区域
为渑池籍烈士刘友敏点亮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