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关注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收藏影像:为国家与民族留下视觉血脉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黄河时报

  □孙振军

  我出生在河南洛阳乡下农村,家里兄弟姊妹8个。1980年冬,16岁的我当兵入伍前,担心小学、中学时读过的课本、课外书与用过的作业本,会被年幼的弟弟妹妹们毁坏,于是,就认真地将它们装入一个纸箱里,用绳子捆扎起来,藏到了奶奶住的上房屋的阁楼上。

  这应该是我平生收藏意识的第一次萌发。

  在部队期间,有一次我路过军人俱乐部,发现几个战友正在将阅览室中大量的书籍、资料以及图片往室外堆放,便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答:“要把它们当破烂卖掉。”我赶紧制止道:“这些东西是部队历史的一部分,很珍贵的,千万不能卖!”然而,等我下午办完事回来后,发现他们仍然将这些东西都卖掉了。我气得不行,就向部队主要首长写了封实名举报信,告了他们一状,说他们是败家子。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告发他人。

  有过这次经历,到1986年我退役时,我就将我自己拍摄的所有底片等认为有用的资料,全部打包带了回来。也说不上违规违纪,因为当时并没有人要求我把这些东西留下。

  从那时起,40多年过去了,我对收藏的兴趣与爱好始终未减。

  若说到近几年,我收藏的方向主要是南海、海南、海军等影像资料。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尽快将它们电子化并整理归类保存。至于未来,当然是想让这些藏品能够最大范围地传播并与观众见面。所幸的是,2024年,我已在洛阳市主持创建了黄河影像博物馆,在三沙市参与创建了西沙影像史料馆。

  问:您的影像收藏目前的大概数量,有哪些时期和类别?

  

  孙振军:到目前为止,我收藏有60多万张底片,1万多张清末、民国时期的原版照片,近千张与领袖人物有关的底片和原作照片。60 多万张底片中大多是来自民间的平民百姓的生活照、留影照和纪念照。从年代上分,基本都在45年以上;从类别上分,有点杂,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夸张地说可以称之为一部民间视觉叙事简史。

  

  问:您的西沙影像在这其中是大概什么情况?

  

  孙振军:我的西沙影像,当然也不仅仅是包括西沙,应该说是南海影像,是我所有藏品中的亮点之一。

  往上追溯,多年前我通过一名退役的台湾“国军”上校,当然他也是一名资深摄影人,到台湾的“国史馆”拷回了一批大清海军、中华民国海军,巡航南沙、中沙、东沙和西沙时的影像;往中间说,我收藏了一大批包括著名摄影家伍振超先生全部作品在内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影像。往近处说,我还收藏了一批2000年之前的关于南海的影像。

  当然,这其中西沙影像的占比是最大的。

  

  问:您为什么对西沙题材感兴趣,是不是和您的军队生涯有密切关系,能否介绍一下?

  

  孙振军:是,从 1980 年入伍到1986年退役,我当了七个年头兵。

  我家中挂着一张照片,是1982年3月我所在的海军护卫艇抓捕一批越南特务后,航通班的 5 名战友合影。

  到今天,活着的只有我和另一战友 2人,其他 3 名战友,河北沧州的张相庭、湖南益阳的何国贵和河南洛阳的乔义明,均没有活过55岁。

  我特别恳求:编辑发排此文时,能将上述 3 名军人的姓名保留下来。军史上英雄的队伍里面没有他们,功臣的荣誉榜里面没有他们,共和国的历史上更不会有他们。但他们确实存在过、奉献过。

  试想一下,任何一个有过这般经历的人,一生都不会把它忘掉。我作为一名资深海军摄影人、西沙摄影人,把收藏西沙乃至南海影像作为责任与重心,也就毫不奇怪了。

  

  问:这些西沙照片的拍摄者都有谁?题材有哪些分类,大约是以什么年代为主?

  

  孙振军:清末民国的西沙照片,非常有限,品相也不佳。拍摄者应该都是当年参与巡航或政府派来的随行人员;还有一批,是中山大学西沙群岛团考察1928年拍摄的。摄影作品的作者有沈鹏飞、朱庭祜等。

  但从类别上分,很简单,军人生活、渔民日常以及考察团的活动。

  画质好的作品主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作者有贾化民、吴加昌、夏阳、蒋豪纪、李长捷、高胜康、隋希东、吴锦生、冯大广、蔡俊荣、牛嵩林、杨明辉、伍振超、叶用才、王振松、武强、夏明、孙明远以及我本人等。

  

  问:有没有哪些珍贵的影像和背后难忘的故事与我们分享?

  

  孙振军:那就说说我的老师伍振超先生和我本人吧。

  伍振超先生的代表作无疑是《西沙民兵》了。了解中国摄影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张照片。他老人家生前告诉我,1974年1月19日、1月22日西沙海战结束后,西沙摄影组到一线拍摄创作。那个组还分有3个小组,伍老师担任总组长。每个小组分配6个“代代红”牌国产彩色胶卷。

  伍老师拍下了那张照片,有趣的是,这么一张出色的照片,伍老师当年也仅仅拍摄了一张底片。但前前后后的折腾,摆布了一个多小时。

  具体到我本人,如果你从“百度百科”中搜索三沙市,在“历史沿革”一栏中会发现有 7 张历史图片,第一张与第二张,均出自我手。第一张,拍摄于 1983 年。当年的西沙永兴岛,只有一座军民混用的港池;也就是说,军舰和民船是停靠在一起的。我觉得很有意思,便拍了下来。

  第二张,拍摄于1985年冬天。我听说码头上当年西沙的一座地标性建筑瞭望塔不久后将被拆掉,便艰难地背着相机爬上去,俯拍了一张永兴岛码头的全貌。

  对西沙的影像,我会一直关注,可能毕生都不会放弃;但对2000 年之后的影像,我基本上不会再收藏了。因为太多了。

  

  问:西沙影像收藏的意义所在,对于您个人又意味着什么?

  

  孙振军:关于西沙影像收藏,从小处说,收藏的是我个人的经历、记忆与爱好;从大处看,收藏是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对这片蓝色疆域、祖宗之海拥有主权的视觉证据。对我个人而言,我作为炎黄子孙、退役军人、中国摄影家,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问:目前您所知道的还有收藏同样类似题材的藏家吗?

  

  孙振军:大陆上基本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去过西沙的人很多,在西沙群岛拍过照的人也不少,但保存下来的极少。我们有个海军老新闻工作者微信群,在里面我问过许多前辈与兄长:您当年拍的照片呢?不是说毁坏了,就是说丢了,或者说留给老部队了。

  我又去找老部队,答曰:“没见过呀?”因此,做这方面的收藏是十分困难的,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人。

  

  问:有没有对于这些影像做进一步的研究,做过哪些展示?

  

  孙振军:九年前,在中国摄协主办的一个摄影展上,我策展了一个《伍振超、王振松、孙振军西沙摄影作品展》;四五年前,我就对西沙影像完成了大致的梳理、分类与研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初结束,做过一个课件:《中国南海主权的视觉佐证》,在中国摄影家协会培训中心、中国南海研究院等国内多所大学演讲或展示过。我还将其中的一部分编辑出版了四本书:《西沙往事》《海战将军陈伟文》《知道与拍到——摄影随笔和西沙往事》《西沙水兵》等。

  

  问:您的战友或者其他人看到这些影像有什么感想,对您有什么启发?

  

  孙振军:我的海军战友大概分布在全国 22 个省(市、区)。有许多战友并不认识我,但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和阅读过我的上述某本书。我到许多地方,都会有战友出面请我吃饭。记得 2021 年国庆节,在广东汕头,两名年过八旬的西沙老兵在饭桌上拉着我的手热泪盈眶地说,谢谢你记录了我们的西沙岁月,你的文章和照片让我们又回到了当年……

  我这几年,还在致力推介、宣传伍振超老师的西沙作品。他因为拍摄西沙,荣立过一等军功。对我的推介行为,绝大多数受众、观者是感到受益和非常欢迎的。但也有个别他当年的同事,极度不满,说伍的作品是偷窃别人的,等等。

  纵观我个人的收藏,反思我的教训与失误,总的来说还是有点乱、有点杂;换句话说,就是想法太多,落实困难;一团乱麻,难成正果。因为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就像一堆钢筋、水泥、砖头,永远卖不出别墅的价格。

  所幸的是,近10年来,我将收藏与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了三个目标上:西沙群岛、清末民国、平民生活。并正在按照这个方向编辑梳理、提炼归类。

  对历史往昔,我个人认为既需要国家记忆式的宏大叙事,也需要民间碎片般的细节支撑,总之,为国家、民族、后人留下视觉血脉历程佐证,套用一句老话:功在当代,利在未来。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艺术馆执行馆长、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特聘研究员)

  本文首发于2025.3.17《东方今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关注
   第05版:关注
   第06版:灵宝
   第07版:义马
   第08版:区域
   第09版:区域
   第10版:区域
   第11版:关注
收藏影像:为国家与民族留下视觉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