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廉情监督员是查问题的‘黑脸包公’,没想到还是帮我们‘搭桥’的热心人!”近日,陕州区张茅乡宋王庄村廉情监督员薛红新用“情理法”结合的调解智慧,及时化解了村民之间的修窑纠纷,让村民见证了基层监督力量如何成为新村振兴的“和谐密码”。
矛盾初现:
倒土堵渠引担忧
村民薛宝某在修缮窑洞时,将清理出的土方堆在了同村村民薛书某窑后的排水渠内。薛书某发现后忧心忡忡:“土堆堵住了排水渠,雨季窑顶渗水,怕是住都住不安生。”多次沟通未果后,焦虑转为怨气,邻里关系逐渐紧张。
主动作为:
监督员化身“调解员”
廉情监督员薛红新在日常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这一矛盾。为防患未然,薛红新立即行动,现场勘察发现:堆积的土方已占据排水渠三分之一的宽度,有明显雨水冲刷的痕迹。不及时处理,轻则返潮渗水,重则危机窑体安全。
薛红新找到薛宝某沟通,他既从邻里互助的角度分析利弊:“咱们祖祖辈辈住在一起,互相体谅才能长久和睦”,又以党员身份宣传政策:“现在提倡共建美丽乡村,咱不能因小事坏了乡风”。经过沟通,薛宝某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妥,当场承诺清理已倾倒土方并保证不再倾倒。
双赢结局:
矛盾消弭树新风
薛红新并未止步于口头承诺,随后,他协同村干部督促落实整改,确保沟渠恢复畅通。次日,薛宝某如约清理土方,疏通沟渠,薛书某的担忧随之化解。看着恢复畅通的水道,薛书某感慨:“多亏薛红新及时帮忙,不然真闹出矛盾,伤了和气就难收场了!”
小角色大担当:
基层治理显实效
该事件是当地深化基层监督体系建设、推进乡风文明的生动缩影。通过廉情监督员常态化走访、零距离服务,不仅有效预防了基层矛盾升级,更将文明新风尚融入乡村治理细节。正如该乡纪委书记评价:“廉情监督员们用‘铁脚板+婆婆嘴’的工作法证明,基层监督既要守住纪律红线,更需织密民心防线。”
这场纠纷的化解,成为该村廉情监督机制的生动实践。作为该乡纪委在基层的“移动探头”,廉情监督员们不仅监督小微权力运行,更化身“民情气象员”,化解矛盾纠纷,推动解决民生问题,真正让监督哨位成为乡村振兴的“和谐驿站”。
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