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迪/文图
“每一道纹饰,都是几千年前先民留给我们的‘密码’。”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一处陶艺工作室里,市级仰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新安轻轻摩挲着一件刚完成的彩陶罐,罐身上的鱼纹与几何纹交错,黑红相间的色彩古朴而鲜活。这位年过六旬的匠人,用30余年时间复活仰韶彩陶技艺,让这些“会说话的陶器”远渡重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应邀前往韩国举办个展
35件作品惊艳亮相
3月24日,记者采访刘新安时,他刚从韩国归来。这一趟旅程,他收获满满。
此次刘新安的个展在韩国庆尚北道省文化艺术馆举办,展览自3月17日起至22日结束。对于受邀出国办展、让仰韶文化闪耀世界,刘新安打心底里感到自豪。
3月16日,他早早把35件作品打包了一层又一层,再装到箱子里,独自携带着飞往韩国。“此次展览的作品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涵盖的类型也比较多。”据他介绍,其中有5件是黄河牌澄泥砚,5件为柴烧高仿彩陶小口尖底瓶、花瓣纹曲腹盆、双联壶,还有25件是其近3年新研发的《黄金斑釉》仰韶文化元素陶瓷艺术伴手礼。“这些作品都是巧妙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同时兼具了实用性与艺术性。”刘新安说。
在韩期间,刘新安还专门请了翻译,与国外的专家、学者和观众进行了文化交流,让更多国际友人领略到中国仰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复活”到“出圈”
他致力于让世界看见仰韶文化
刘新安是渑池县人,从事彩陶制作算是“半路出道”。
记者了解到,刘新安年轻时随家人迁居到焦作,并创办了沁阳市黄河澄泥砚厂。2003年,在外地打拼的他接到朋友的邀请,决定回乡创业。
“试试研究开发仰韶文化相关作品,历史需要实物来见证。”当时朋友的这番话触动了热爱传统文化的刘新安。于是,他决定复原仰韶彩陶的制作工艺。刘新安初步研究后发现,彩陶流传千年,很难复制,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制作工艺。而一件彩陶作品要选用优质陶土,再经过拉坯、打磨、雕刻、烧制等工序后,才能完成。
此后,他遍访考古专家,研究出土文物,甚至自费到景德镇、宜兴学习现代制陶技术。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破解了仰韶彩陶的矿物颜料配比、泥坯塑形和柴窑烧制等核心技艺。“陶土要用本地黄胶泥,颜料得选天然赤铁矿和锰矿石,画纹饰的笔得用野兔毛制作……”说起技艺细节,刘新安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希望能让这颗古老的文化明珠
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
在技术越来越成熟之后,刘新安就带着作品到处参展,致力于将仰韶文化推向全世界。2016年,他带着作品相继展览于曼谷、香港、澳门等地;2019年,展览于吉尔吉斯斯坦;2021年,为了献礼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他制作了6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彩陶仿古艺术品,每套1921件,总量是11526件,用时2年左右。
2022年,为实现仰韶文化生活化目标,刘新安再次投身柴烧彩陶仿古工艺研究,并带领团队深入仰韶大峡谷,深耕仰韶文化产业,积极探索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近年来,为更深层次地挖掘开发仰韶文化的艺术精髓,更好地宣传仰韶彩陶文化,刘新安开发了3个品类60余个种类的文创产品,希望让仰韶彩陶进入家庭,让仰韶文化真正生活化。他认为,文化传承不仅是复活古老的技艺,更是让文明的故事跨越时空,生生不息。
“下一步,我还准备带着作品去日本等国家进行展览。”刘新安说,仰韶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讲述好仰韶文化故事,既是责任也是使命。未来,他将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推动仰韶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发展,让这颗古老的文化明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