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聆听——
□本报记者 王晨/文图
今天是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在我们身边,许多新时代“好人”以实际行动传承着雷锋精神,温暖着每个人的心。记者采访了我市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雷锋”,聆听他们践行雷锋精神的坚定心声、传承精神火炬的感人故事。
“雷锋”就在身边,他义无反顾跳河救起落水儿童
近日,随着河南省文明办公布《2024年度“河南好人榜”上榜入选人员名单公示》,我市市民张军辉不顾个人安危跳入黄河勇救落水儿童的英勇事迹被更多人知晓。
时间回溯到2022年6月5日下午,正值端午假期,三门峡沿黄生态廊道浩吉铁路桥附近人声鼎沸,游人如织。张军辉与家人一起带孩子在这里戏水游玩,刚走到河边,突然发现一名五六岁的小男孩不慎滑进了河里。刚掉进河里的小男孩离岸边很近,张军辉立即大喊让他伸出胳膊,想把小男孩拉上岸。然而,受到惊吓的小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仅两秒钟,湍急的黄河水就将小男孩卷向河中央,现场情况十分危急。来不及多想,张军辉立即跳进水中,从身后紧紧搂住小男孩的腰部,竭尽全力往岸边游。然而,河岸是一个斜坡,因河水的冲刷,表面十分光滑,根本无处借力,更无法上岸,张军辉只得大声呼救,在闻声赶到的家人和游客的帮助下,张军辉怀抱着小男孩才顺利上岸。由于救援及时,小男孩只呛了几口水,受到了一些惊吓,身体并无大碍。在小男孩的家长和游客围着他抚慰时,张军辉默默回到了车上,和家人一起悄然离开现场。
“助人为乐不是为了赢得赞扬,只是内心的驱使。”张军辉说,自己从小受家人影响,是个热心肠。今年42岁的张军辉现在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工作,他出生于洛阳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勤劳朴实、为人厚道。从张军辉懂事起,父母就教育他要好好学习、诚实守信、乐于助人,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工作中,张军辉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这些年,张军辉默默奉献,无论是在工作岗位上还是生活中都发光发热。“有张军辉的地方就有温暖”,这是同事、家人对他的评价。
扎根基层农业科研一线27年,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他荣登2024年度“河南好人榜”,是一名农业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埋首田间27年。他叫赵双锁,是三门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研究所所长。
1998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出生在偏僻山村的赵双锁从小就看到乡亲们经常饿肚子,上大学时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乡亲们吃饱饭。虽然今时不同往日,现在乡亲们已经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再为吃饭发愁,但他的梦想一直都在,赵双锁脚踩泥土、扎根科研,沉下心来、潜心钻研,在农业科研一线上扎稳了根基。
为使三门峡市旱地小麦的产量和特色小麦产量得到稳定提高,赵双锁多年来扎根科研一线和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省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0余项;选育审定鑫地丰168、三科301、豫农803、灵黑麦1号、灵绿麦1号等9个小麦新品种;获得科技成果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引进推广新品种50余个,150余万亩,新增效益2.3亿元;最近又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推进我市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小麦生长的季节永远是赵双锁最忙碌的季节。小麦育种工作技术性、专业性要求比较高,而且工作繁琐、耗时,很多人穷其一生也很难有一个品种问世。赵双锁经常蹲在田间对每个品种(系)查病害、观株形、测穗数、数穗粒等,时刻关注品种性状的一点点动态变化,为品种选育提供真实可靠的田间数据。面对工作的烦琐、枯燥,他总是不厌其烦、不辞劳苦、独品滋味、自享其乐。赵双锁苦心守候了27年,终于培育出了8个小麦新品种,取得了品种审定证书。
无论风雨还是晴天,无论四季如何变换,赵双锁和他的团队始终坚守岗位,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汗水助推三门峡市农业科技创新融入乡村产业振兴发展。在谈到如何看待新时代雷锋精神,他说:“时代在变迁,学习雷锋精神的方式或许有所不同,然而,本质却始终如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