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迪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手段日益更新,你以为诈骗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近日,记者采访了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整理几起我市近期多发的电信诈骗案例,请大家提高警惕,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虚假客服类:
为了关闭“抖音会员”
一市民被骗2万余元
近期,我市发生多起冒充抖音客服诈骗案件。
近日,吴某接到“抖音客服”电话,称她开通了“抖音电商直播会员”,若不取消每月将扣费680元,连续扣费12个月。如若取消,方式有两种:一是去北京进行线下关闭;二是添加“金融客服专员”QQ线上关闭。吴某担心扣费又想尽快关闭,就添加对方QQ按流程操作。对方以验证银行流水为由,要求吴某将银行卡里资金转到指定账户,谎称验证后资金会自动返还。吴某信以为真,将卡中4000余元和支付宝上的22000元都转给对方,直到对方继续要求转账8000元,吴某才意识到被骗,遂报警。
冒充公检法:
领个“皮肤”就要被抓起来?
我市一学生被骗1.6万余元
近日,我市一学生陈某在快手上看到有人发领游戏皮肤的二维码,陈某通过扫码加对方微信,对方称自己是公安局的人,发现其违规领取游戏皮肤,如30分钟不解除,则冻结微信,并处10万元罚款和五年刑期,如要解除则需向对方转账。面对这样的恐吓,小陈感到十分害怕。随后,对方通过视频聊天形式向陈某出示了收款码,最终陈某用其亲属的微信扫码转账1.6万余元。
虚假网络贷款:
急用钱去申请“网络贷款” 结果先给对方转去了1万元
2月2日,李某报警称,在家中上网时看到“无抵押、免征信、秒到账”的网络贷款广告,未经多想就点击进去并下载了一个“省X”App。下载登陆后,李某点击贷款10万元额度,随即填写了自己的手机号、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重要信息。提交后,“客服”称其放款卡号提交错误,资金被冻结,需要联系业务员进行处理,客服又给其发了一个链接。李某点击后又下载了一个“企业助手”App,打开后一名自称“业务员”的人与李某联系,称需要缴纳1万元的认证金,对方给李某发了一个卡号,李某转账给对方1万元后,对方说资金还未被解除冻结,还需转款2万元才能将10万元的贷款额度批下来,李某发觉异常,遂报警。
虚假征信类:
“银监会”通知“征信存在不良记录” 轻信后被骗25万元
近日,市民王某接到一名自称银保监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听到对方说有贷款逾期造成不良记录,将影响个人征信。经过一番交流,王某相信对方身份,并按指引先后3次向所谓“中国银保监会认证对接账户”的3个不同账号转账共计25万元,其中23万元为王某从3个金融平台借贷的款项。“你还用过哪些银行卡和贷款App?”当对方一再问及该问题时,王某方才醒悟过来,意识到上当受骗,遂报警。
虚假宣传类:
网上花钱就能办证? 男子网上“走捷径”钱证两空
“无需本人到场、代办驾照、考试包过,让你无忧拿证……”近日,市民安某刷到了一条声称可以帮忙办理摩托车驾驶证的短视频,于是他便按照视频中的提示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在初步沟通中,对方显得颇为“专业”,详细介绍了办证的流程和费用。安某觉得条件还算合理,便按照对方的要求转了7900元,并提供了身份信息。转账后不久,对方又以办驾驶证的钱不够为由继续向安某收钱。这时,安某仔细回想了整个办证过程,发觉自己除了掏钱外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而且对方不断变换说辞,一会儿说需要额外支付手续费,一会儿又说要交保证金,安某这才意识到被骗,于是报警求助。
购票改签类:
轻信机票退改签骗局 男子被骗4000余元
近日,贺某接到自称航空工作人员的电话,声称订购的飞机航班因故障需要改签或退费,现在需要协助其改签并且会有一笔延误金赔付。
看到对方能准确报出自己的航班、身份等信息,贺某便信以为真,于是在对方引导下,下载了一款视频会议App,App里的“客服”引导其先去支付宝查看收款码,问其收款码能否收企业款项,贺某告知对方无法收到后,对方又引导贺某查看自己名下所有的银行卡信息。通过“屏幕共享”,对方清楚地看到贺某的支付宝、银行卡信息,后以其名下有贷款会影响航班改签和延误险赔偿为由,引导贺某用其名下的支付宝、银行卡来回转账,在此期间,账户信息、转账密码,对方尽收眼底。直到收到银行卡扣款信息,贺某才发现被骗,共损失4000余元。
警方
提醒
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牢记“三不一多”原则,轻松应对电诈骗局: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