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将泥塑搬进地坑院
□本报记者 卢仙格/文图
2025年蛇年春节对于卢氏县的杨强强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一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一,他在陕州地坑院景区开设的泥塑体验馆正式开始营业,他说,“能一门心思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幸福。”
白天打工刷墙,夜里创作泥塑,他一直在努力
杨强强家住卢氏县双龙湾镇,儿时的他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泥巴,灰突突的泥巴在他的手里总能变成活灵活现的动物、植物。据了解,杨强强家祖上就做过泥塑,他小时候跟着爷爷长大,在山里放牛的时候,爷爷就会抓起一把泥巴教他捏泥人,一块泥巴揉搓以后,戳上两个小洞就能做成一个简单的小哨子。从此,这种神奇的民间艺术就在杨强强心里扎了根,捏泥人成了他最大的爱好。
长大之后,为了生计,杨强强曾多次南下打工,做过食品雕刻、巧克力捏塑、蛋糕裱花等多个行业。在外打工的日子里,他最喜欢的是在不忙的时候,去参观各地的博物馆。去年,杨强强到北京建筑工地打工,工作之余他坚持创作,在他宿舍里,桌上、床下到处都是泥巴、泥塑。他每天利用夜里的时间创作泥塑作品,有时甚至会干到半夜。
在北京的那段时光,给杨强强提供了业余观摩学习的机会,也给他带来了国际视野。他利用休息时间到中央美术学院观摩学习劳模雕塑展,考察北京绢人非遗工场,参观国际手办展,悉心学习、受益匪浅。
2024年5月,杨强强受邀在北京出席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馆文化交流暨聘任仪式,获聘“中马文化交流使者”。其间,受到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驻华大使罗班松的亲切会见,杨强强还把自己创作的卢氏泥塑“福气猪”赠与罗班松大使,受到高度赞誉。
泥塑体验馆很受欢迎,他说“希望非遗技艺能发扬光大”
2月5日,农历正月初八,在陕州地坑院景区16号院里,杨强强正在他的泥塑馆里忙碌着,前来体验捏泥人的孩子们挤满了整个窑洞,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欢笑声洒满整个地坑院。“一定要注意蛇的身形,抓住精髓才能让作品生动起来。”杨强强讲得详细,孩子们认真地学习着。
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形神兼备的伟人头像、等比例复制的地坑院全景……体验馆的陈列柜里摆满了杨强强制作的泥塑作品,很多游客感叹,泥塑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杨强强向记者介绍,卢氏泥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当地人称“泥娃娃”“泥耍货”,起源年代久远,大约在仰韶时期已有雏形,发源地大致为中原河洛地区。卢氏泥塑创作手法以捏塑为骨,雕刻为肌,点缀少量彩绘为面,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从1月29日(大年初一)开始,杨强强的泥塑体验馆便热闹非凡,每天前来体验参观的顾客络绎不绝,“因为捏泥塑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制作,所以一天接待的体验者大概在50人左右,每天售出的泥塑作品大概在百余件。虽然每天都忙到晚上10点才下班,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因为把爱好变成事业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
作为卢氏泥塑非遗传承人,把卢氏泥塑发扬光大一直是杨强强的梦想。前两年,杨强强在卢氏开设了泥塑工作室,并对周边的一些愿意从事文化产业的贫困户进行培训,“现在有好几个人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泥塑作品,我们体验馆在年前向他们下了一批订单,现在正在加紧制作当中,就是希望非遗技艺发扬光大的同时,还能带动乡亲父老一起致富。”杨强强说。
新春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