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了第96个生日,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部分退伍老兵,回顾他们难忘的军旅生涯。
□本报记者 卢仙格 通讯员 张冲波
报名参军,他的命运从此发生改变
新兵训练结束,他从放羊娃变成了一位炊事员 在高原扎根后,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今年75岁的崔历渊是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耳崖村人,1969年4月参军入伍,在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线格尔木西线兵站服役,曾担任海拔4500米沱沱河兵站教导员,1987年12月转业到河南三门峡石油公司,退休后经营一家加油站。
崔历渊年幼时家中生活十分艰难,父亲常年有病在身。小学时,崔历渊要到10里外的马耳崖村上学,家里穷得连床被子都没有,他跟本家侄子合盖一床,买铅笔、作业本没钱,总是拿鸡蛋兑换。
崔历渊不甘心当一个农民,伺机外出闯荡社会。17岁那年他报名参军,全大队体检通过15人,只有3个参军名额。幸亏得到母亲支持,入伍那天,乡亲们敲锣打鼓欢送,崔历渊却哭得很伤心,他知道,这一走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
新兵训练结束,他从放羊娃变成了一位炊事员
1969年3月2日,崔历渊等新兵从卢氏县城出发,在灵宝火车站上车,坐的是闷罐子车,轰隆隆朝西开去。第三天火车到达青海省会西宁市。休整两天,然后坐上德国进口的卡车,继续往西。车厢里堆满装黄豆的大麻袋,士兵们站在上面,一排人直竖竖地站着,鲨鱼罐头似的十分拥挤。
从西宁出发,第一天跑了90公里,到达日月山下倒淌河兵站。日月山是唐朝公主进藏的驿站。第一天感觉还可以,第二天就开始头疼,特别是风沙大,刮在脸上打得生疼。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第五天到达格尔木市大站,新兵将在这里接受为期3个月的训练。
新兵训练结束时,崔历渊被分配到洪水河兵站电台报务处炊事班,起初他心里很不乐意。他说,“有人问我在部队干啥,我不好意思说,写信也不敢告诉家人。但他转念一想,啥工作都得有人干啊。”
在兵站做饭虽然辛苦,但相比在农村干活还是轻松多了。在炊事班,他们站在案板边,切菜、揉馒头。进藏的部队太多了,一天的接待量很大。特别是新兵、老兵进藏、出藏,管吃管住几百号人。有的连队开拔得早,他们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做饭。这里温差大,夜里零下几十摄氏度,冻得伸不开手脚。白天太阳一晒又非常热,同样不好受。
在高原扎根后,他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因之前在家当过生产队记工员,又会基本算数。随后崔历渊被调到加油站。因表现突出,崔历渊在加油站代理站长职务。
每天来加油的车辆很多,最多时10个连队,一个连队40辆车。那时设备落后,是高架油罐,要把油打上去储存起来。用油泵一桶一桶往上抽,估计快满了赶快喊停。有一次崔历渊正在架子上,大罐油加满了,下边油泵来不及停,从上而下喷了他一身。
1973年洪水河兵站撤了,搬迁到诺木洪。崔历渊的工作已可以独当一面,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3年组织提拔他为加油站站长,排长级别。1979年崔历渊调到格尔木油库,离市区30公里的昆仑山口,属于洞库,总储量5万立方米,分散在不同的山沟里。早期是汽车直接开进去把油桶卸下,然后人工转运倒进储油罐。1984年通铁路后,火车开到离洞口二三公里的地方卸下,然后再用汽车转运进洞。
这个油库对西藏非常重要,“530”工程部队专门修了一条输油管道,从油库加泵加压输送到西藏,沿途有好几个泵站。崔历渊所在的161油库负责接卸,工作量很大。回顾以前的工作,崔历渊至今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他说:“我们每天干的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安全方面不敢有半点疏忽,整天像在火山口坐着似的。”
职位越高,肩上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
1983年,崔历渊被提拔到沱沱河兵站当教导员。沱沱河兵站属于营级单位,崔历渊先任副站长,后来为教导员。
沱沱河海拔4547米,位于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距格尔木400公里。沱沱河兵站更艰苦,这里空气稀薄,早上出操跑不了几步,气喘得上不来。崔历渊刚上去也不习惯,高原反应、嘴干、头疼,连走路都不能快。
1983年,崔厉渊提到营级干部后家属可以随军,妻子在部队加工厂招上集体工,孩子多无人照看,崔历渊离家远照顾不到。一天,二儿子上到家属楼3层,从外边楼梯上摔了下来,送到部队医院昏迷不醒。电话打到兵站,因无人接替,崔历渊坚持值班在岗,没有离开。
1985年10月,当地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灾,那天下午4点钟下雪,晚上9点钟停,下了1米多厚。事后,崔历渊组织兵站人员给抛锚的司机送饭,给牧区灾民拉物资。那一年,沱沱河兵站被格尔木市授予“双拥”模范单位,崔历渊本人荣立三等功。
1987年12月,崔历渊转业回来,被安排到三门峡石油公司。退休后,他承包三门峡军分区加油站,在市区逐渐打出品牌。目前,经营的中苑加油站,服务好、客户多,口碑颇佳。
转业35年来,崔历渊时时刻刻都在回忆当兵时的峥嵘岁月。2009年,他组织三门峡6位战友,去西宁、格尔木、西藏等地。崔历渊特意在沱沱河兵站住了一晚上,重温往昔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