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区张汴乡:
当夜幕降临,陕州区张汴乡各村的“夜话”成为集民意、聚民智、促行动的有效载体。它以灵活的形式、开放的姿态,让基层治理更接地气,产业发展更有方向,文旅融合更具特色,为乡村发展注入了独特的“夜话力量”。
“夜话”为基层治理搭建了“零距离”沟通平台。它避开了白天的时间冲突,将议事场景设在群众熟悉的院落、广场,让人大代表与村民得以平等围坐,把公共服务、环境整治、邻里纠纷等民生议题摆上台面。不再是“干部调研记需求”的单向传递,而是“大家提、共同议、一起办”的双向互动,让治理诉求从“零散反馈”变为“系统梳理”,解决路径从“单方推进”变为“协同落实”。自“夜话村事”开展以来,共解决矛盾纠纷32次,收集群众问题16件,其中现场解决12件,其余涉及打机井、灌区工程等的重大工程项目,也将在后续逐步推进。
“夜话”已成为产业信息互通、资源高效对接的关键载体。在这里,经营主体能直面陈述发展瓶颈,人大代表能精准传递政策红利,让精品水果销路拓展、特色产业项目合作、冷库建设等原本分散的产业想法得以碰撞、整合。通过“夜话”的梳理整合,零散的产业项目找到联动方向,让产业发展从“零散尝试”向“协同规划”精准发力,切实提升产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夜话”让本土文旅资源有了“被看见”的契机。那些藏在老人口中、留在旧物里的民俗故事、古建记忆、传统技艺,在“夜话”中通过村民的分享被重新挖掘——用民间故事设计游览路线,或是让手艺人走进地坑院开展体验活动。基于这些线索,北营村、曲村等将不再局限于“地坑院民宿”的单一模式,而是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场景,打造沉浸式民俗体验,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旅游产品”。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让文旅项目有内容、有温度,吸引更多人走进来、留下来。
从治理到产业,从文化到民生,“夜话村事”的核心在于打破沟通壁垒。它以平等的对话凝聚共识,用多元的参与破解难题,让发展思路更贴近实际需求,也让张汴乡前行的每一步都更有底气。王静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