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至26日,2025仰韶论坛在我市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界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仰韶时代”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确立仰韶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根脉地位。
□本报记者 郑帅/文图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
仰韶文化开启中华文明曙光
10月25日,88岁高龄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在2025仰韶论坛作了主旨发言,他结合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分享多年考古实践中对考古学文化定名的思考。
长期致力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郭大顺,对仰韶文化感情深厚,曾多次来三门峡,“在这里能感受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澎湃力量”。他指出,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根脉,影响力覆盖大半个中国,其中庙底沟类型作为仰韶文化中期代表,彩陶传播范围广,奠定中华文明早期“一体化”趋势。
郭大顺介绍,红山文化遗址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彩陶元素,中原地区也受北方玉文化影响,这种双向交流融合催生更高阶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证实史前各文化区系通过交流形成“相互作用圈”,庙底沟文化作用关键,距今6000年至5000年前,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的仰韶文化率先开启中华文明曙光。
采访中,他盛赞三门峡近年仰韶文化考古成果,提及庙底沟遗址、仰韶村遗址等,特别肯定庙底沟博物馆的建立。同时,他建议,加强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结合当代艺术设计、运用数字技术复原古人生活场景,让考古“活”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解锁仰韶文化脉络,赋能彩陶艺术新生
作为长期深耕仰韶文化研究的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与三门峡缘分深厚。采访中,他分享了对仰韶文化传承、彩陶活化及三门峡发展的思考,字里行间满是对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的深切关注。
在论坛上,王仁湘以《西北彩陶:从仰韶到马家窑》为题,用扎实的学术成果与丰富的图像资料,厘清了两大文化的脉络关联。他指出,马家窑文化源于仰韶文化向西传播,最初被瑞典学者安特生称作“甘肃仰韶文化”,虽点明二者联系却未明确区分。后经中国考古学家定名“马家窑文化”,为西北文化研究提供更精准的定位。而“石岭下”遗存是关键纽带——若将其定为独立的石岭下文化,既能标志仰韶文化的收尾,也能视作马家窑文化的酝酿起点,让两大文化的传承逻辑更清晰。
谈及仰韶文化的当代价值,王仁湘对彩陶活化充满期待。他认为,文物艺术尤其是彩陶艺术具有永恒生命力,庙底沟文化彩陶纹饰特色鲜明,与现代文创需求高度契合。“艺术发展本就古今贯通,把彩陶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不仅能丰富文化内涵,更能让古老纹饰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光彩。”王仁湘说,“三门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他由衷期待,未来每次来到这里,都能见证新的成长与蜕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赵春青:
以“仰韶时代与模式”为钥,探秘中华文明起源
“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并以此命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员赵春青围绕《仰韶时代与仰韶模式》发言,并在采访中深入解读仰韶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他介绍,“仰韶时代”概念经学界逐步完善:1985年张居中先生提出相关文化系统统称“仰韶时代”,1989年严文明先生将其纳入史前考古时空框架,1996年张忠培先生明确其指代新石器时代晚期,以仰韶文化为核心,涵盖同期周边文化,是史前社会向文明转变的关键阶段,获学界广泛认可。而“仰韶模式”是以仰韶文化庙底沟文明为代表的中原模式,以农业为基、和平为特色、睦邻为常态、礼制为规矩,是中国文明最具代表性的模式。
赵春青强调,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意义非凡,是判定中国文明的关键。他指出,庙底沟时期的小口尖底瓶使用、房屋等级划分等,为中华文明礼制奠基,其和平、睦邻基因融入文明血脉,如今中国对外交往原则正是其现代延续。
谈及研究趋势,他表示当前仰韶文化研究正“向纵深处突破”,从类型划分转向探究文明模式,且需从考古实践出发,建立中国自己的文明判定体系。他还关注豫西北阳平、山西及西安阳光寨墓地等遗址新进展,建议重点保护三门峡仰韶村、北阳平等遗址,期待进一步印证仰韶中期文明脉络。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王传超:
古基因组学解码仰韶文化,筑牢中华民族遗传根基
“我们从考古遗址人骨中直接提取DNA,以此论证仰韶文化相关遗址的人群特征。”采访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王传超以古基因组学为研究工具,从DNA视角解读仰韶文化人群迁徙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深层关联。
王传超介绍,研究发现以仰韶村遗址古人为代表的群体,为中华民族的遗传构成提供了关键支撑。在他看来,仰韶文化的对外传播,本质是人群迁徙驱动的融合过程。其影响覆盖河北、山东、陕甘及长江中下游等广大区域,核心区人群通过流动与周边族群交流,不仅推动文化交融,更从遗传层面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王传超还分享了一项直观成果,团队联合公安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复原出仰韶村遗址仰韶期与龙山期的两例古人面貌。“复原头像和现代人极为相似,若请到论坛现场,大家很难区分。”他解释,这源于现代人与仰韶、龙山文化人群在DNA上的一脉相承。
“考古学需要多学科融合。”王传超表示,当前正结合化学、物理学等前沿技术研究考古材料,弥补文化器物与“人”之间的研究缺口。“DNA是条不断的链条,能将文化、文明与中华民族形成紧密串联。”王传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