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晨
隐翅虫频现,已有市民不幸“中招”
记者搜索发现,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称在家中发现隐翅虫,并且有人无意间将虫拍死,其酸性毒液将人体肌肤腐蚀,因此被不少人称为“飞行的硫酸”。
国庆节假期前,渑池县李女士就在家中不幸“中招”了。李女士回忆:“当时觉得脸上有点痒,好像有虫子在爬,就用手拍打驱赶,没拍死虫子又飞走了,后来才发现脸上红肿了一片。”李女士此前从未见过这种虫子,经过查询才得知,那只黑红相间的虫子就是隐翅虫,自己是因它的毒液接触皮肤后引发的炎症。李女士庆幸当时没有拍死虫子,不然脸上的红肿恐怕会更严重。相比于杨先生,李女士的情况还算乐观。近日,杨先生的脖子被隐翅虫侵袭后,毒液使他的皮肤腐蚀溃烂,引起剧烈疼痛与灼烧感,近10天来脖子依然红肿,疼得不敢转动。
据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张鹏飞介绍,隐翅虫体内具有强烈的接触性毒素,当它停留在皮肤表面受到压力或被拍打时,将会释放毒液,导致人体产生刺痛和灼烧感,皮肤出现水疱或脓包,消退后容易结痂留疤。
阴雨天气导致环境潮湿,可能是隐翅虫活跃的重要原因
有不少市民表示,此前从未见过隐翅虫,只是在网上刷到过有人因为它差点毁容的视频。张鹏飞表示,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连绵阴雨天气导致环境潮湿,恰好隐翅虫偏好这样的环境,9月到10月这段时间正是它们活跃的季节,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就更有利于它们繁殖。等到天气降温后,隐翅虫就不会那么多了。
张鹏飞说,当毒隐翅虫落在人的皮肤上时,只要不去打扰它,通常不会主动释放毒液。而大多数人发现身上有虫子,会惊慌失措地将其拍死,导致毒液释放到皮肤上,从而引发皮炎。因此,在遇到毒隐翅虫时应保持冷静,轻轻吹走或弹走即可。若不幸将毒隐翅虫拍死在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冲洗皮肤,以减少毒液对皮肤的损伤。若在眼睛附近,则应用清水冲洗。并且,隐翅虫皮炎患者症状轻重不一,轻者表现为皮肤烧灼感,重者可能出现疼痛、眩晕或恶心,此时应尽快就医规范治疗。只要处理及时、方法得当,便可有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除了这些应急处理措施,日常的预防工作也很关键。隐翅虫具有趋光性,若小区内已有隐翅虫出没,夜间开窗并开灯可能吸引其飞入室内,建议居民睡前及时关灯。户外活动时避免前往草丛、树荫下、积水附近等潮湿环境,从源头减少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