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迪/文图
在灵宝一间百余平方米的画室里,张志敏正俯身于画案前。他的鼻尖几乎要触到宣纸,左手紧握毛笔,手腕沉稳地运笔,一丝丝勾勒出花瓣的脉络。案角一叠完工的作品上,鸟雀翎羽分明,山水气韵生动,很难想象这些精细绝伦的工笔画作,出自一位因意外失去右臂的画家之手。
从命运桎梏到艺术突围
他用左手执笔闯出一条自强之路
1972年生于灵宝的张志敏,幼年因意外失去右臂,却未被命运束缚。在启蒙老师张国酬的引导下,他以惊人的毅力用左手练习书法与绘画,从最初的生涩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每一笔都凝聚着超乎常人的专注与坚韧。1993年,他从三门峡豫西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在校期间系统掌握了传统绘画技法,为日后的艺术突破奠定了根基。
“毕业后,我先后在学校、矿山工作过。2012年那会儿,由于吃住都在矿山上,所以闲暇时间比较多,就想着用画画打发时间,常常都是画到晚上十一二点。” 张志敏说,“幸好我把这份热爱坚持下来了,要不然我的作品也不会获奖,而且还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张志敏告诉记者,对于他来说,绘画从来就没有捷径,只能比别人苦一点、累一点。“可能别人画一幅工笔画需要十几天,我慢一点细一点,20多天画一幅。”他说,“工笔画讲究的是‘三矾九染’,有时我画一片树叶,需要三五十遍反复地画,这样才能出精品。”
国展舞台上的“左手奇迹”
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
“学艺之路确实很艰辛,当时也没什么钱,都是找亲戚借几千元或者1万元,跑到湖南、山东、北京等地进修工笔画。” 张志敏说,“我在山东前后待了近 4 年,正是这 4 年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6年下岗后,为了有个更好的未来,张志敏到山东进修。“我本来以为是个培训班,进去后才知道这是一个国展班。而此时我才知道,想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需要参加国展,积够9分才可以。”张志敏说,“在参加培训期间,我只要创作出精品,就向各个国展投稿。”
成绩的背后,是极致的拼搏。记者了解到,张志敏的艺术成就在2017年至2019年迎来爆发期。他以左手创作的工笔作品连续入选国家级展览,成为画坛瞩目的焦点。
2017年,其作品《钟声惊鸟飞》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丹青扬州”第三届全国中国工笔重彩画作品展;2018年,作品《新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水墨融情海丝梦”首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9年,作品《春天的小精灵》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出彩郑州”全国第五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
“很多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我的家乡。比如《钟声惊鸟飞》,描绘的是家乡一个山头上的寺庙,怎么表达钟声呢?鸟儿四处乱飞就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张志敏介绍,2020年,他用两个多月的时间画了一幅《盛世欢歌》,而这幅画也荣获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届“民族百花奖”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同一年,他获得了入会资格。
未来有一个梦想
希望能够举办
属于自己的
个人展览
今年,张志敏在灵宝开设了个人工作室,免费培训残疾学员。“我想用自身的经历告诉大家,缺陷不是局限,而是看待世界的另一种角度。所以我用这种方式回馈社会。”他介绍说,他的工作室也正常招收学员,只要有一颗爱画画的心,都可以报名。
“此外,我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举办一场属于自己的个人展览,让更多人看到我的画,看到我眼中的世界。”张志敏说。
从灵宝山村的少年到国展舞台的常客,张志敏用30余年的坚持与突破,证明了艺术无关肢体健全与否,而在于心灵的丰盈与表达的真诚。如今,张志敏仍以左手执笔,在宣纸上续写着属于他的艺术传奇。正如他所说:“艺术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左手作画或许慢一些,但每一步都走得更扎实。”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与对生命的敬畏,正是张志敏作品中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