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好不好,野生动物来“投票”。近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整理汇总海拔2000余米的东曼林区23号红外相机影像资料时,发现该相机5至7月间,共记录到12种野生动物活动踪迹,它们在镜头前频频现身,较上次发现均有繁殖现象。
根据相机记录,兽类有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斑羚、豹猫、黄喉貂,国家三有保护动物狍、小麂、豪猪、果子狸、猪獾等;雉类有3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勺鸡、红腹锦鸡等。这些自然的精灵,见证着小秦岭生态保护的成果。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坚持源头治理、科学治理、系统治理,先后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保护区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进一步扩大治理区域,提高治理成效。保护区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先后清理枣香河、双桥河、十二里河等五条黄河一级支流源头废石350万吨,治理水环境23公顷,覆土植绿83公顷,五条支流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数千亩曾经的矿山渣坡已林木葱郁,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改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种群数量稳定上升。昔日满目疮痍的小秦岭,如今已成为全省特有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
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