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晨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每当这气势磅礴的旋律响起,人们心头总会涌起一阵激动与振奋。85 年前,抗战演剧三队(以下简称 “抗演三队”)就在义马常村的大戏台上,将这首歌唱得铿锵有力。台下的师生与乡亲们听得热血沸腾,掌声如雷,久久未息。
耳熟能详的
《黄河大合唱》
是由抗演三队首演
抗演三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国民党统治区坚持进步戏剧运动和音乐运动的一支革命文艺队伍。
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1938年4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正式成立,团结了全国学术界、思想界和文艺界的著名人士。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第三厅“以汇合于武汉的上海救亡抗演队各队为基础,并选拔战地工作较久、人才较齐、技术较佳、成绩较著的剧团”,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派往各地开展抗战宣传活动。其中,抗演三队的前身是共产党员张光年在武汉组织的“拓荒剧团”,改组成为抗演三队后,共有队员28人。队长为徐世津、王负图,副队长赵辛生(赵寻)、彭后嵘,第三厅特派员张光年任中共支部书记,主要成员有田冲、邬析零、胡宗温、蓝光、史平、胡丹沸等。抗演三队的工作地点被定在西安,归第二战区政治部管辖。
1938年9月,抗演三队踏上奔赴西北的征途,边行进,边战斗,边宣传。1939年2月,因张光年受伤,经中央同意,抗演三队进入陕甘宁边区休整,在延安先后演出了《抗敌歌》《大刀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抗战歌曲。同年4月13日,抗演三队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首次公演了由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邬析零担任指挥,田冲担任男声独唱,蒋旨暇担任女声独唱,首演取得巨大成功。
当年在义马演出的抗战剧目
如今村里老人依然记得
1939年5月,根据中央指示,抗演三队到后方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在血与火的抗战烽烟中,抗演三队渡黄河、入敌区宣传抗日救国,在敌伪疯狂进攻, 形势极端恶劣的情况下,迂回转战晋东南一带。他们既行军打仗又执行演出任务,遇上刮风下雨,道路泥泞难行,还要肩背幕布、乐器、道具,一走百余里。在最艰苦的岁月里,经常忍饥挨饿,常以野菜、树叶等充饥。即使这样,他们也始终信念坚定、情绪乐观,冒着险风恶浪演出宣传,发动群众,点燃抗日烽火, 为埋葬日寇立下了不朽功勋。
在历尽艰险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作长期抗战准备,抗演三队渡过了黄河,于1940年10月27日来到豫西常村(今义马市)。
很快,抗演三队就和村里的百姓打成一片,早上他们集合跑操,加紧编排新剧目,下午就带着书夹子在山坡上读书学习。据村里张建业老人回忆,在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大义灭亲》《亡国恨》等抗战剧目时,台下的群众泣不成声,有些群众竟忘记了是演戏,动起真情,抓起石头、土块投向舞台上的“日本兵”。同时,演出队还教百姓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如今,村内的80岁以上的老人们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建造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
让红色故事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在常村驻训期间,抗演三队深得常村百姓的欢迎和爱戴。他们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向群众讲解抗战形势,密切联系群众、动员群众武装起来保卫家乡,并培养抗日骨干。在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同时,抗演三队的同志们还满腔热情地到村中学校辅导音乐课,教孩子们唱抗日救亡歌曲,培训童子军。张建业老人说,当时学校里高年级的孩子都加入了童子军,他们每天和抗演三队的队员们一样出操。1941年除夕,抗演三队的队员庄言和田雨、田冲和龚映连两对新人举行集体婚礼,在农家的旧房子里,用红幕布置典礼会场,以彩纸扎制喜花,三天假期,一派新气象。革命伴侣,比翼双飞,被广大群众传为佳话。
1941年春,抗演三队的活动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怀疑与仇视,奉命撤离常村。当时,身患疾病、行动不便的队员蒋旨暇留了下来,后不幸病逝。当地群众将其葬在常村南地,并立碑纪念。
抗演三队在义马的半年间,深刻诠释了他们以文艺为武器,誓死抗战到底的精神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士气,坚定了军民的抗战信心。据《义马市志》(1991版)记载,在常村期间,抗演三队的同志先后编排演出了《新小放牛》《败家子》《何必呢》《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救亡剧目。他们的大合唱昂扬奔放,犹如战马嘶鸣、怒涛汹涌,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2021年,义马市在常村原址建造了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让抗演三队的红色故事永留人们心中。
抗战记忆
函
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