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封面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重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千年古枣林
领略沿黄最美“绿色廊道”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黄河时报

  □ 特约撰稿 徐洪波 宋贵平 东跃/文图

  崤函故地,千年神奇莽莽枣林织锦秀,黄河岸边,一望无际树树红星扬美名。今天,让我们穿越千年古枣林,领略沿黄最美“绿色廊道”。 

  5000年历史   申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黄河川原古枣林群落是优秀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是灿烂黄河文化的积淀,更是名扬海内外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申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皇天后土,天赐宝物。据考古发掘证明:黄河川原古枣林有5000年的历史。早在1800年前,就出现了有关枣树种植的文字记录。伴随着函谷关烽火的历次点燃,枣园在毁灭和重建中轮回,历经风霜血雨,饱受沧桑磨难,更见证了彩虹神奇。

  黄河川原古枣林主产区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后地村一带,有枣林4000余亩,其中拥有千年左右树龄的古枣树600余株,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2343株,300年至499年间的古枣树3445株,100年至299年间的古枣树59619株。黄河川原古枣林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研究证明,一株3米高的枣树,其根系可垂直延伸至10米多,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旱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特征。据《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早在1800余年前,汉献帝兴平二年(即195年),大枣已成为当地遭受蝗灾和干旱、五谷不收的情况下的重要救灾食物。另据记载,1959年12月至1960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第一次拦洪,后地村部分枣树被黄河洪水淹没,有的树冠被淹没三分之二,但在水退后,当年枣树仍能开花结果。

  滔滔黄河,奔腾不息,千年枣林,苍劲挺拔,枝繁叶茂。黄河川原古枣林群落坐落于北纬40度,东经110度35分左右,属于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气温温和,积温较多,光照热源充足,加之黄河的护佑,使得黄河川原大枣别于其它大枣,色、形、味俱佳。枣树的叶、花、果、皮、根、刺及木材均可入药,且早已融入中华医药的血脉,成为百药之引。

  黄河川原古枣林的大枣以圆枣为主,又称“疙瘩枣”“圆枣 ”一级枣,形状像猫头,又称“猫头枣”。果皮深红,肉厚核小,质韧汁少,肉质松软,甘甜清香。果实以干枣食用药用最佳,也可蒸煮食用,枣丝枣片可代茶饮。1915年,黄河川原大枣和贵州茅台酒、镇江陈醋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世界博览会前身)荣获金奖。2002年黄河川原大枣在乐陵国家红枣鉴评会上荣获金奖。2005年,在中国国际枣业发展论坛上大王镇被授予“2005年名优红枣生产乡镇”荣誉称号,同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红枣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11月,黄河川原大枣又被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2015年河南川原古枣林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7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传承保护古枣林

  助力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

  2022年8月,第五届中华医药大会在三门峡市召开。时值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当。穿越茂密的枣林之间,汗水早已湿透了衣衫,但一群大多年逾花甲的老人却依然兴致勃勃,一路追寻着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璀璨遗产——黄河岸边千年古枣林。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闵庆文,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胡瑞法,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植物保护专家文才艺等一行穿越考察黄河岸边大王镇后地村千年古枣林。

  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一路议。有探究,有争议,有碰撞,有火花,收获颇丰。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闵庆文深有感慨地说:“黄河川原古枣林群落是优秀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是灿烂黄河文化的积淀,是博大精深中华医药库里的瑰宝,更是名扬海内外的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川原古枣林群落是镶嵌在黄河金三角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现代园艺的活化石,是世界园艺技术之源,更是一座光彩熠熠价值连城的宝藏,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中医药价值,要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为古枣林焕发勃勃生机,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开发好。”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都把黄河川原古枣林群落的发展传承、申遗工作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党委、镇政府更是积极落实,励精图治,聘请专家团队,成立研究所,进行顶层设计。编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黄河川原古枣林,拍摄专题片。对具有千年历史的原始古枣树进行重点挂牌保护,将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古枣林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区域。成立专业合作社,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开发了枣茶、枣片、枣汁、枣醋、枣酒、枣花蜜等40余种大枣制品。

  如今,黄河川原古枣林的主产区大王镇后地村已成为中国摄影协会的创作基地、书法美术写生的胜地、中小学生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热爱保护传承黄河川原古枣林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黄河川原古枣林群落的开发与传承必将助推乡村振兴,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原大地一张靓丽的名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封面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重点
   第04版:关注
   第05版:聚焦
   第06版:崤函国防
   第07版:崤函国防
   第08版:综合
   第09版:聚焦
   第10版:关注
   第11版:区域
   第12版:区域
穿越千年古枣林
领略沿黄最美“绿色廊道”
党建引领 群众参与
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学科竞发聚高考
考纲精读促提升